“當然!”秦川回答:“就像‘斯大林管風琴’,它的優點就是沒有后座力不是嗎?這個優點對直升機來說很有用!”
(注:德國人對“喀秋莎”火箭炮的稱呼是“斯大林管風琴”)
“說得對,少校!”秦川這個說法讓康拉德興奮起來:“上帝,火箭炮……我們在下方安裝好炮彈,升空之后朝目標發射!這真是個天才的想法,少校,我們甚至可以用它來打擊敵人炮兵、坦克群,或者是運輸隊等等,更重要的是它還能打完就飛走,速度要比蘇聯人用汽車做底盤快得多!”
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康拉德在軍事裝備上的素養:“喀秋莎”火箭炮本身可以說十分脆弱甚至說它沒有任何防御力也不為過,但它之所以能在戰場上發揮出這么大的威力,就是因為它打是快跑得快,用7到10秒鐘的時間把16枚火箭彈一次齊射出去,然后馬上就轉移……這時期沒有任何裝備有這么快的反應能力能在7到10秒鐘內對其實施反擊,所以總是拿它沒辦法,除非是在空中的偵察機發現它并早早的做好的準備。
如果從這個理念出發……直升機同樣也十分脆弱,但如果裝上射程有8公里甚至更遠的火箭炮,那幾乎就是無敵的,因為它可以進行低空飛行然后突然拔高朝目標打出一排火箭彈,接著又迅速降低高度轉移。
相比起“喀秋莎”火箭炮,它就擁有速度快、機動能力強、射程更遠、不受地形限制等等好處。
越往下想康拉德就越是激動。
“上帝!”康拉德說:“我們為什么一直沒有認識到這種裝備的好處,我們竟然只把它用作炮兵觀察飛機,真是太蠢了!愚不可及!”
“我們有火箭炮嗎?”秦川問。
“有,當然有!”康拉德回答。
其實秦川是知道的,德國人在火箭炮方面的研究甚至比蘇聯人還早,早在1929年時就研制出了火箭為動力的武器,這比其它國家要早6到10年。
但很可惜的是,德國人對精度要求高,而火箭炮的精度卻很差,所以這種裝備一直沒能得到軍方的重視,德軍部隊中只是少量裝備火箭炮,大多是用來發射煙霧彈……發射煙霧彈不需要精確打擊,只需要投擲到目標附近就可以了。
這一點與蘇聯的研發方向完全不同,蘇聯人是不考慮其精度,而是尋求大量的炮彈短時間同時覆蓋目標達到目的。
事實證明蘇聯人的這種使用火箭炮的戰術思維才是正確的……這一點德國人是在戰場上屢次遭到“喀秋莎”火箭炮打擊才逐漸認識到的。
于是,德國人也有了自己的火箭炮。
它的生產十分簡單,只需要將他們之前當作煙霧發射器的玩意搬來使用就可以了,接著很快又將其搬到了半履帶車上變成了自行火箭炮……這就是42型150MM自行火箭炮。
秦川現在要做的,就是將這些火箭炮搬到直升機上并投入到戰場。
當然,因為火箭炮精度不高,這就要求生產出足夠多的直升機才能對目標實施火力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