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做的沒錯。
事實就是希特勒在聽到秦川與亞歷山大的對話之后十分受用。
因為如果像秦川這樣理解的話,希特勒的這種做法就不是判斷錯誤,而是一種謹慎小心,是一種對前線官兵生命負責的一種表現。
人往往都會有這樣一種心理,他們不愿意在更低層級的人面前犯錯。
就比如希特勒,如果是在保盧斯這個集團軍司令面前承認錯誤那還會更容易些,如果是在一個上校甚至是少校面前低下頭就十分困難了。
所以希特勒實際上更在意的是秦川和亞歷山大的想法,秦川給了他一個滿意的答案。
另一方面,就像秦川想的,生性多疑的人在聽到秦川那樣一番“自我反省”的話,反而越發相信秦川取得這個證據是真實的……原因很簡單,沒有人會像秦川這樣懷疑自己的證據,他們通常都是偏向自己一方。
當然,希特勒并不會就這樣做出決定。
他讓情報部門重新審問了一遍塞寧諾維奇。
不過這一步只是走形式,希特勒對在這其中能找到漏洞沒有抱太大的希望。
希特勒把重點放在對情報正確性的驗證上。
因為如果蘇聯人打算以謝拉菲莫維奇和阿布加涅羅沃做突破口的話,必然會在這兩處做一些準備工作,比如屯積彈藥、裝備,集中更多的部隊等等。
這些都可以用空軍偵察機以及勃蘭登堡部隊偵察到。
之前希特勒之所以沒有做這個工作,是因為他先入為主的相信蘇聯人已經在自己的攻勢下無力反擊了。
偵察到的結果讓希特勒大吃一驚……
相關的情報很快就像雪片一樣飛到“狼人”司令部,因為這次是有針對性的,所以無論是空中偵察還是勃蘭登堡部隊的地面偵察,都表明蘇聯人的確有在這兩個方向大規模集結。
暫且先不論蘇聯反攻的情報是否正確,這已經證明了之前希特勒掌握的情報也就是蘇軍無力反攻的情報是錯誤的。
在指揮部里走來走去思考了好一會兒,并且一次又一次對照偵察所得到的情報及塞寧諾維奇的口供,發現大多數都對相互對應,于是希特勒終于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了。
另一方面,希特勒也明白不承認錯誤不行。
因為就像秦川所說的,這關系到第6集團軍乃至整個東線的安危,甚至是德國的命運……此時的德國已經出現后力緊缺的問題,南方集團軍群對斯大林格勒發起進攻的兵力還是東拼西湊湊起來的,如果再讓第6集團軍被包圍被殲滅,那后果將不堪設想,德意志帝國很可能會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轟然倒塌,而第6集團軍就將會是倒下的第一塊骨牌。
事實也的確如此,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后德軍在東線就一厥不振,之后的庫爾斯克會戰雖然是德軍主動發起的進攻,但那只是回光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