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足夠的兵力防守巴庫么?”秦川這是明知故問,防守外高加索的就只有曼施泰因的第11集團軍,而且第11集團軍的防區還不只外高加索,克里木半島同樣也是。
另一方面,第11集團軍甚至還有一部份兵力在防守北高加索……這是由德軍兵力不足決定的。
所以,高加索地區兵力十分空虛。
“上帝!”又盯著地圖看了一會兒,希特勒就驚嘆道:“我們差點就上當了……我們是多么愚蠢,居然會將外高加索巴庫油田于不顧而防守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不過就是一堆廢墟!”
從這話就可以看出,希特勒對斯大林格勒的執念已經被徹底扭轉過來了。
而且希特勒說得對,在攻占了巴庫油田之后和外高加索的工業區及糧食基地之后,斯大林格勒的戰略意義只有其命名的意義及價值不是很大的工業能力。
命名意義就不用說了,它是以斯大林命名的一座城市,攻占它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打擊蘇軍的士氣。
工業能力就在于城市北部有幾座大型工廠,比如生產坦克的拖拉機廠、火炮廠、冶金廠等。
但這些意義已經隨著德軍全面占領斯大林格勒而化為烏有。
換句話說,死守斯大林格勒根本沒有任何戰略意義,如果說還有什么戰略意義的話,那就是可以做為明年春季進攻蘇聯腹地乃至包抄莫斯科后方的前進基地。
但這個戰略也因為蘇聯在頓河及伏爾加河對岸構筑起防線而越來越小。
反而是外高加索的巴庫油田,卻是蘇聯工業的命脈。
防守一個毫無戰略意義的斯大林格勒卻讓如此重要的巴庫及整個第6集團軍置于危險中,可以說是一種最笨的做法。
“你提醒了我,少校!”希特勒點頭道:“是的,我們不能再緊抓著斯大林格勒不放了。事實上,我們的戰略目標已經達成了,是該放手的時候了!”
“我完全贊成,元首閣下!”秦川說。
“那么……”希特勒又問:“我們該撤到哪呢?頓河西岸?”
“不,元首閣下!”秦川回答:“如果只是撤退到頓河西岸的話,我們不可避免的還會遭到蘇軍兩個方面軍的進攻,我們還是會面臨兵力不足的情形。另一方面,蘇聯人更擅長冬季作戰,一旦防線被突破,高加索地區還是會面臨被分割包圍的危險陷地!”
戈林插嘴道:“可是如果我們如果不沿著頓河防守,就是主動讓高加索地區陷于被分割的狀態了!”
“主動與被迫是不一樣的!”秦川指著地圖說道:“我建議……我們把防線撤回到進攻時的狀態,也就是以哈爾科夫頓涅茨克河為防線。在這條防線上,我們有完備的鐵路和公路設施,它們可以保證我們的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