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斯多夫和特萊斯科夫少將的擔心是正確的,這其實是希特勒犯的另一個錯誤。
眾所周知的是,這時代登陸作戰是十分困難的,所以蘇、德兩軍在東線的攻防戰基本都是以河流展開。
希特勒以為對美軍和英軍有可能的登陸也同樣如此,于是就在大西洋沿海從挪威北部一直到法國和西班牙邊界,用了幾年的時間構筑了一道總長2700公里的堡壘防線。
這是很可笑的一個戰略,企圖以沿海防線擋住英、美登陸并將其登陸部隊“打倒在沙灘上”。
原因是希特勒根本就不知道此時的美軍擁有怎樣的能量或是戰術…希特勒其實不應該不知道,因為此時太平洋戰爭已經持續一年了,日本和美國已經打了中途島、瓜島戰役等,希特勒可以輕易從日本那獲得美海軍的登陸戰術及其它情報。
或者希特勒已經擁有這些情報了,但他卻不將這些情報放在眼里。
原因是希特勒看不起日本……日軍在諾門罕一戰被蘇軍打得慘不忍睹,而蘇軍卻在德軍的進攻下不堪一擊,于是希特勒相信日軍跟德軍不是在一個級數上的軍隊。
因此,日本人提供的這些情報對德軍就沒有多大的參考價值,因為美軍能夠對日軍取得勝利,但對德軍來說就并非如此。
于是,希特勒依舊專注于構建他的大西洋壁壘,甚至還派隆美爾到法國北部去組織完善這些工事。
雖然希特勒有些方面是正確的,也就是不能簡單的用日軍的失敗類比德軍,兩者的戰術、裝備、素質都不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工事是相同的,它們都是分布在防線上不會動、不會走的。
而美**隊最大的特點,就是后勤發達,這意味著美軍基本不需要考慮彈藥的問題。
于是,就像格里斯多夫說的,炸毀這些工事就只是彈藥問題,尤其是在美國掌握制空權后用飛機轟炸及軍艦大口徑艦炮的攻擊下……
換句話說,就是希特勒將大量的時間、金錢投在了幾乎無用的大西洋壁壘上,就像他在世界各地建設了一個又一個保護自己的“狼穴”一樣,事實證明這些“狼穴”沒有一個能保護得了他。
相比起希特勒,反叛組織則顯得更理智些,畢竟他們是從手里掌握的情報出發分析敵人,而不是像希特勒那樣盲目的以為種族更優秀于是戰斗力、防御力就會翻倍。
“中校!”格里斯多夫提醒著正在發愣的秦川:“我們在等著你的解答……我們怎么抵御敵人的進攻?”
“我們無法抵御!”秦川回答。
“什么?”
“你說得對,上校!”秦川說:“我們的空軍主力在東線,而法國方向又同時有美國、英國的空軍,他們擁有絕對的優勢,同時法國北部又一片平坦,在丟失制空權的情況下幾乎無險可守。所以我們無法打贏這場戰役!”
“可是你……”
“我說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打贏這場仗!”秦川說。
“好吧!”特萊斯科夫少將點頭說道:“那么中校,你有什么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解決方法就是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