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你當然知道!”格里斯多夫回答著,表現得更加不解,他不明白秦川為什么會在德軍擁有火箭炮甚至威力比蘇軍火箭炮還強的情況下,會建議他們大批量仿制蘇軍火箭炮,這對身為德國人的他有些傷自尊。
但戰場上的東西不是用來講自尊的,而是看實用。
“我們的火箭炮其口徑是150MM的,而蘇聯人是132MM的!”秦川說。
“這有什么不對嗎?”格里斯多夫問:“口徑更大意味著威力更大!”
“但火箭炮是依靠數量對敵造成覆蓋殺傷!”秦川回答:“某塊區域只有兩名敵人,150MM的炮彈與132MM的炮彈發揮的作用是一樣的,都是將這兩名敵人炸死,但我們更大口徑的炮彈卻造成資源浪費。更重要的是,因為口徑更大所以我們一部火箭發射車只能發射十枚火箭彈,而蘇聯的火箭炮卻可以發射十六枚!”
頓了下,秦川又接著說道:“另外我們用的是半履帶車,而蘇聯用的是汽車!”
格里斯多夫上校再次不解的攤了下手:“半履帶車有更好的防御力及越野能力!”
“的確是!”秦川回答:“但我們不需要這些!”
說著秦川就指著防線說道:“我們需要的,是在防線高地中挖出山洞,執行任務時從山洞里出來迅速發射,在敵人炮兵做出反應時再開回山洞!”
格里斯多夫聞言不由恍然大悟:“所以我們不需要防御力以及越野能力!”
“是的!”秦川回答:“我們需要的是廉價的,能大量生產的并且能在短時間內發射出所有火箭炮再返回山洞的裝備!”
這是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對付美軍的打法,秦川當然不會放過。
“聽起來似乎正是我們需要的!”格里斯多夫與特萊斯科夫對望了一眼,說道:“這樣做可以使敵人的炮兵、飛機拿我們毫無辦法,我們應該大量生產這樣的火箭炮!”
“是的!”特萊斯科夫表示贊同:“而且我們的炮兵似乎也可以這么做,只不過它無法像火箭炮一樣短時間發射出大量的炮彈!”
“然后我們還需要將位于法國的工業盡量遷移!”秦川接著說道。
“這一點……”特萊斯科夫少將猶豫了下,就回答道:“我們很可能要一直等到美國人進攻了才可以這么做!”
秦川知道原因,在美軍突破大西洋壁壘之前,希特勒是不會允許任何形式的撤退,包括撤出工廠。
“但我們至少得做好準備!”秦川說:“或者也可以將它們搬遷到南部!”
“是的,當然!”格里斯多夫回答:“這方面由我來負責聯系,我們可以找些借口,比如擔心遭到轟炸之類的進行搬遷!”
秦川點了點頭,他要的就是這個。
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雖然希特勒的戰略方向是錯的,但如果各方面在希特勒不知情的情況下已做好了準備,那就可以把損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