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看到的并不是保羅上校看到的這些,秦川更多的觀察其防御體系……地下工事與地面工事相結合,地面工事與周圍環境比如沼澤、高地相結合,每個高地、每個碉堡都建設在防御重點上,而且這些碉堡絕大多數都有3.5米厚的鋼筋混凝土,有些甚至還是300MM厚的鋼板。
鋼筋混凝土工事的缺點,在于其如果被炮火轟炸的話,會一小塊一小塊被炮彈削掉,如果炮彈足夠多足夠強,最終還是有可能將這工事摧毀。
但300MM厚的鋼板……而且外部還是帶著傾角的,炮彈砸在上頭就會發生跳彈被彈開,就算沒彈開,因為鋼板的可塑性和強度,它也能承受更多的炮彈。
更重要的是,這些鋼板構筑的被稱為“裝甲塔堡”的玩意,還可以像坦克炮坦一樣旋轉,也就是說它根本就不需要改造,直接就可以將炮塔轉向法國方向。
可以想像,法國人在設計這“塔堡”時,其目的是為了解決碉堡視線及火力死角的問題,沒想到它還可以被敵人利用轉向法國。
如果說中國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是使用坑道戰擋住美軍的進攻的話,那么這個馬奇諾防線……毫無疑問就是豪華版的坑道。
所以,一種裝備或是一道防線其本身不能說是錯誤的或者說它就是失敗的原因。
比如德國人同樣擁有火箭炮,但使用的方法和方向不對,在戰場上就完全發揮不出像蘇軍“喀秋莎”火箭炮那樣的威力。
同樣的,法國人擁有豪華版的坑道工事,但使用它的方法卻是“絕對防御”,不像志愿軍的坑道戰一樣攻守結合……志愿軍往往是表面陣地被敵人占領但坑道還有志愿軍駐守,接著配合地面部隊內外夾擊坑道外的敵人,形成運動中防御。
更糟糕的其實還是法國人因為有了馬奇諾防線就疏于訓練,活生生的把自己變成了一支除了防御就不會打仗的軍隊,于是除了滅亡外就不會有其它結果了。
“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補充這里的補給,包括燃料、食物、彈藥等等!”秦川說:“另外我們還需要很多維修工人,要讓這里的所有設施,比如發電站、通風系統,當然還有電力火車,所有的這些都運轉起來!”
“當然!”保羅上校回答,但猶豫了下,又為難的說道:“可是……”
斯萊因上校和秦川都知道保羅上校為難的是什么,魯曼林中將在指揮官的位置上占著,想要著手進行這么大規模的維護及補給計劃,沒有他的配合是行不通的。
或者說,這需要的是魯曼林中將的全力配合,如果魯曼林中將虛以委蛇,隨便派幾支部隊敷衍一番,想要使馬奇諾防線短時間進入正常運轉狀態幾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