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雖然多了一個教官的頭銜,但其實在這方面并沒做多少工作。
原因是馬奇諾防線本來就是新兵訓練基地,這里的每支部隊都有相應的教官,雖然這些教官都不怎么樣……其中相當一部份是一戰的老兵。
這些老兵雖說是老兵,但其實并不適合上戰場。
原因有幾方面:
首先是年紀大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8年結束的,就算他們18歲時參戰,到現在也有四十幾歲,這個歲數的體力、精力等與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不是一個層次的。
其次就是他們的戰術一般來說比較保守。
這一點就不用多說了,一戰基本是塹壕戰,士兵做得最多的就是躲在戰壕里朝敵人射擊。
當然,也有例外的,比如隆美爾等名將都是從一戰走過來的。
但更多的一戰老兵都很難適應現在的戰場……武器裝備發展得太快了,他們那時打仗時坦克才剛出來,戰機普遍都是雙翼的,飛艇還是一種終極轟炸武器:“飛艇一出,無往不勝,無堅不摧!”
而現在,滿天都是高空、高速戰機,坦克裝甲越來越厚火炮也越來越粗,與一戰完全是兩回事。
與這些裝備配套的就是各種協同戰術、閃擊戰術……
其結果就是一戰老兵的戰術思想被遠遠的甩在了后面,于是他們能做的就只有在這訓練基地教那些新兵軍規、體能、以及武器裝備的操作了。
戰術方面的訓練主要是在前線部隊的“訓練營”來完成的。
但由于兵源問題,許多新兵都跳過這一步直接進入部隊與敵人作戰。
當然,即便是這樣,德軍也要比蘇軍那種直接發一把槍就丟到戰場上的做法要好得多。
秦川要做的,就是對這些教官制定一個新的訓練計劃。
“第一階段,以工事內的訓練為主!”秦川告訴教官:“訓練很簡單,熟練的掌握每個碉堡的位置,并將彈藥運到這些碉堡上……在此之前每個人都要了解,確切的說不是了解,而是熟背這些碉堡是需要的是哪些彈藥,比如是高射機槍彈,75MM炮彈,還是100MM炮彈等等。運錯彈藥是絕不允許的,因為這就意味著自殺,明白嗎?”
“明白,長官!”教官們回答。
事情要一步步來,接下來還有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的訓練,難度也會跟著越來越大,目標就是要讓這些新兵閉著眼睛也就是供電系統出問題的情況下都能在工事內正常作戰。
然后保羅上校那邊就傳來了好消息。
“第一批一百門火箭炮已經送達了!”保羅上校說:“正如你要求的那樣,仿制蘇聯人的‘斯大林管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