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斯萊因上校向秦川轉達了“蘇聯人攻擊第48裝甲軍補給線”的時候,秦川就知道蘇聯人又上當了。
平原地區雖然適合坦克部隊作戰,但如果雙方都是坦克部隊,那就是誰先踏入這片區域誰吃虧。
原因很簡單,進入這片區域的坦克必然會因為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之下而遭受相當的損失。
這也是蘇、德兩軍都在科沃平原兩頭旁對峙的原因之一。
但是,如果蘇軍的實力遠超德軍,或者說蘇軍以為他們的實力遠超德軍,就像現在這樣……德軍分兵只剩下一百多輛坦克,而蘇軍卻有四百多輛坦克,那么蘇軍就不會在乎這點損失了。
蘇軍可以沖過科沃平原擊潰當面之敵,然后沿著德軍的進攻路線一路將德軍趕出防線,進爾包抄德黨衛第2裝甲軍的后路……接著蘇軍就可以取得徹底的勝利。
甚至蘇軍抵擋不住的“大象”(“虎式”坦克)也不會成為問題……黨衛第2裝甲軍的運輸補給線如果被切斷,那么他們很快就會面臨沒有燃油、沒有炮彈的絕境,“大象”再厚的裝甲再強的火力也無法發揮。
只可惜的是,所有的這一切都只是假像,是秦川給蘇軍指揮官勾畫出的一個美好藍圖。
其實從一開始就是……秦川讓蘇軍誤以為第48裝甲師是個好捏的軟柿子,讓他們以為在這一面肯定能取得勝利反而沒有后備兵力或是防御措施。
“裝甲兵,前進!”奧爾布里奇上校在步話機里下令。
他親自登上了一輛“四號”坦克指揮這場戰斗,這不僅是因為這是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戰斗,更因為他需要現場指揮坦克部隊與ME63協同。
一輛輛坦克啟動了,然后“嘎啦嘎啦”的輾著厚厚的雪層往前開,隊伍從西往東展開了一條幾公里寬的進攻正面,浩浩蕩蕩的朝科沃平原方向開去。
這又是蘇軍漏算的一點,其實德軍裝甲部隊主力從來就沒有離開,從右翼也就是斯夫卡公路包抄蘇軍的只是一個步兵師,他們故技重施用帆布、木塊等“制作”出一批假坦克前進。
真的坦克其實一直都科沃平原以南。
坦克以時速五公里的速度前進,頭頂上時不時的掠過幾架戰機朝蘇軍方向飛去,步話機里不斷的傳來指揮部傳來的指令和情報:
“繼續前進!”
“蘇聯人在正前方四公里,正朝我們方向前進!”
“我們擁有制空權!”
……
這是自開戰以來,第48裝甲軍唯一一次得到德國空軍的全面協同……在此之前它們都是盤旋在黨衛軍第2裝甲軍的上空。
很明顯,這一次情況特殊。
因為誰都知道第48裝甲軍將與敵人坦克部隊會有一次裝甲部隊之間的硬碰硬,沒有制空權顯然會吃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