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正是這么做的。
他們當然要這么做,因為這直接關系到他們的生命。
于是駕駛員的重要性馬上就直線上升……T34的副武器是兩挺機槍,一挺在炮塔上由炮手控制,另一挺在駕駛艙右側由駕駛員控制。
但T34炮塔上的那挺并列機槍其實基本沒什么用。
主要是因為炮手的身份或者也可以說它要做的事的太多了……初期的T34因為炮塔傾角問題所以炮塔空間很小,只能容納兩人:炮手和裝填手。
這直接導致T34坦克的車長要由坦克乘員兼任,大多是由炮手兼任。
于是,炮手不但要負責全車的協調和指揮,還要操控火炮,同時還要操控機槍。
在緊張的戰斗中是無法想像一個人可以完成這么多工作,也正因為這一點,T34火炮射速不會比德軍坦克慢,但實際射速只有德軍“四號”坦克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直到43年年底研發出T34/85時才改裝為三人炮塔將車長獨立出來。
其實這些還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并列機槍在瞄準目標時還需要轉動炮塔……這就會使它反應比較笨拙,等并列機槍找到目標的時候,只怕“跟蹤火箭彈”已經命中坦克了。
因此,壓制“跟蹤火箭彈”的重任都落到了駕駛員身上。
羅特米斯特羅夫甚至下令:“坦克駕駛員一旦發現火箭彈的尾跡,不要遲疑,馬上把所有的子彈都朝那個方向打出去,即便你什么也沒看到!”
這個命令在戰場上的確發揮了作用,確切的說是發揮了一部份的作用。
德軍反坦克小組每發射出一枚ME63,馬上就會有幾挺機槍朝這個方向“嘩嘩嘩”的打來成片的子彈……這就是另一種火力覆蓋,而且這種火力覆蓋還是分散防御無法解決的。
于是,隨著時間的推移,ME63操控手傷亡也跟著增多,而蘇軍坦克卻越來越近,眼看就要逼近德軍防線。
這時斯特萊克將軍下達了一個讓所有人都大感意外的命令:“裝甲兵,前進!消滅他們!”
前進,與敵人絞殺在一起?
這對德軍坦克來說不是個很好的選擇,但如果無法避免的話,德國裝甲兵也不會退縮。
于是下一刻,德軍坦克就發動了,隨著斯特萊克將軍一聲令下,德軍坦克就一輛輛的從隱蔽處躍了出來然后加足馬力朝蘇軍坦克群沖了上去。
霎時雙方的“鋼鐵洪流”就交匯、碰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