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最終也沒有發起反攻,原因是空軍沒有取得最終制空權……此時德國空軍其實被分成兩個部份了,一部份用于支援第48裝甲軍進攻普羅霍羅夫卡,另一部份則用于支援黨衛第2裝甲軍突破蘇軍防線。
應該說這是蘇軍有意為之,他們利用空軍數量上的優勢將空戰戰場分為兩個部份,而德國空軍又不得不分兵回應。
原因很簡單,任何一個方向如果沒有空軍的掩護的話,那么裝甲部隊就會遭到蘇聯空軍的屠殺。
但這樣的結果就是,德國空軍在兩個方向上都無法取得制空權于是第48裝甲軍也無法跨過平原朝另一面的蘇軍發起進攻。
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第48裝甲軍已經有些精疲力盡了……最后統計的結果,是全軍只剩下85輛坦克,也就是無論從裝備上還是心理上,德軍士兵都不愿意再繼續朝前推進了。
霍特將軍和曼施坦克討論一番后,決定退而求其次派出一支部隊達成最初的戰略目的……包抄中間地帶的蘇軍并將黨衛第2裝甲軍解救出來。
這個決定是正確的,現在只有黨衛第2裝甲軍趕到普羅霍羅夫卡與第48裝甲軍一起朝對面發起進攻,才有可能繼續前進。
而第48裝甲軍唯一還有作戰能力的部隊,就只有第21裝甲師……失去一個坦克營的第21裝甲師還有51輛坦克,第3裝甲師只剩下22輛坦克。
于是,第21裝甲師就再次走上征途。
但是在這方面第21裝甲師有些輕敵了。
這不能怪第21裝甲師,因為他們剛剛在戰場上擊敗了最強大的敵人……一個精銳的近衛坦克集團軍。
而此時的任務卻是去包圍一支正在逃跑的潰軍,這支潰軍即不是精銳部隊同時也沒有多少坦克……中間地帶總共才有三百多輛坦克,根據情況這些坦克中的一部份在第48裝甲軍與蘇軍激戰時已經逃出包圍圈了。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迫切的想要包圍這部份蘇軍,于是第21裝甲師就以全速沿著公路朝黨衛第2裝甲軍方向靠攏。
秦川帶領著一個營的部隊搭乘著汽車跟在第3坦克營后做為先頭部隊……其實說是先頭部隊,這個第3坦克營已經差不多是裝甲師四分之一的實力了,因為它擁有13輛坦克,其中有8輛是“四號”,三輛是“三號”,還有兩輛是用于偵察的“38T”坦克。
兩輛“四號”坦克及兩輛“38T”坦克在邊三輪的帶領下走在公路的前方。
這是在敵控區這種危險區域行軍時的標準配置,“38T”坦克從某種程度上是用于為“四號”坦克開路的,說難聽點就是踩雷的……反坦克雷需要一定的重量才能將其壓爆,在這一點上邊三輪和汽車都很難做到。
“四號”坦克則是為了對付有可能出現的T34坦克……“三號”坦克對付T34力有未逮,一旦先頭部隊碰到敵人坦克,就會面臨整支隊伍都無法對付T34坦克的情況。
所以,最佳配置就是用“四號”與“38T”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