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根本就不需要斯大林考慮這些問題,美、英也已經在考慮這些問題了……東、西夾擊德軍是使德軍首尾難顧無法集中力量對付美、英的唯一戰略,所以無論如何,美、英都不會讓東線蘇聯倒下。
所以,這時候當羅斯福提出應該盡快對法國北部發起進攻時,丘吉爾沒有反對。
羅斯福在這時候還不忘挖苦丘吉爾一聲:“我們早該這樣做了,如果我們更早選擇實施這個計劃的話,德國人就不會消除他們在東線的大部份威脅,然后轉過頭來對付我們!”
羅斯福這話是對的,因為如果蘇聯還有反攻之力,那么美、英軍在戰略上就掌握了主動。
因為蘇軍的力量即便就放在那沒有發動進攻,德軍也必須在東線擺上能與之相匹配的兵力,否則東線隨時都有可能崩潰。
可是現在……
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的表現改變了這一切。
最大的戰果就是摧毀了蘇軍四千多輛坦克……這其中有三千輛左右是在戰斗中被德軍摧毀的,其中裝甲第48軍就摧毀了一千多輛坦克。
另外一千多輛坦克則是蘇軍無法將這些裝備及時帶出包圍圈,只能將坦克摧毀以防它們落入德軍手里。
這其中主要是中央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布署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防線上的坦克。
正如之前所說的,蘇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必須用埋雷破路的方法遲滯德軍前進。
這就會造成一個十分尷尬的情況……埋雷破路的速度無法控制。
如果破路快了,那么就相當于幫助德國人將庫爾斯克突出部包圍了,因為他們破路的部位就是突出部的咽喉部位,破壞交通同樣也使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無法撤走。
如果破路慢了,就有可能讓德軍突破,搶在他們進一步破壞公路和橋梁之前占領并擊潰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
另一方面,坦克的行軍和運輸是十分困難的,幾乎不可能趕在德軍封閉包圍圈之前將前線的坦克、火炮等裝備全部撤出。
于是權衡再三,斯大林一咬牙做了決定:炸毀裝備把部隊撤出來。
這些炸毀的裝備包括一千多輛坦克,兩千多門火炮,另外還有大批儲存在庫爾斯克的彈藥補給、飛機配件等。
但即便是這樣,還是有二十萬人在庫爾斯克地區被包圍最后不得不投降。
這樣一來,蘇軍最終損失80萬人、坦克4000輛、火炮5000門、戰機1600架。
而德軍的損失則少得多……傷亡20萬人、坦克1000輛、火炮3000門,戰機500架。
其中相當一部份火炮和戰機的損失是因為蘇軍在戰前準確的掌握德軍炮兵陣地和機場的位置并發起大規模的炮襲和轟炸。
但無論如何,這對德軍來說毫無疑問都是一次具有決定意義的大勝。
另一個戰果,就是將庫爾斯克防線拉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