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理解隆美爾的這種想法。
首先是盟軍太龐大了,隨隨便便就有幾百萬人。
其次就是盟軍的海、空軍全面占優完全不成比例。
再次就是后方還有美國強大的工業機器,它正在不斷的生產并將武器裝備成批成批的運上來。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讓盟軍登陸并在陸地上與德軍打成消耗戰,那么德國幾乎不可能取勝。
所以,隆美爾認為,德國唯一的機會的就是在海灘上利用大西洋壁壘一批接著一批的將盟軍士兵射殺在海灘上。
也只有這樣,德國才有可能打贏這場完全不成比例的戰爭。
“龍德施泰特元帥并不這么認為!”隆美爾聳了聳肩,說道:“他甚至對大西洋壁壘也不敢興趣,認為‘那東西’能起到的只是精神作用,不過是嚇嚇敵人的‘小玩意’!”
秦川能理解龍德施泰特為什么會這么想,他這其實不是針對這場戰役,而是在回憶自己當年勝利的榮耀……因為在幾年前,就是他指揮著坦克裝甲集群繞過馬奇諾防線,然后輕松的迫使法國投降。
所以,做為對馬奇諾防線的一種嘲笑,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戰術理論的一種肯定,他當然要蔑視與馬奇諾防線如出一轍的“大西洋壁壘”。
龍德施泰特甚至還在暗地里對參謀說……那不過是另一條“馬奇諾防線”。
當然,這話是不能公開說的,因為下令建造“大西洋壁壘”的是希特勒。
不過龍德施泰特這話還真有他的道理,因為歷史證明這道耗資巨大的“大西洋壁壘”并沒有起到多少作用……如果說有起到什么作用的話,就是諾曼底那一段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其它路段所有浩大的工程全都是成了擺設,盟軍從諾曼底登陸后就像洪水一樣從這個缺口涌入,然后繞到了“大西洋壁壘”的后方。
如果能把耗費在“大西洋壁壘”上的人力物力轉化成戰機和坦克,雖說不一定能擋住盟軍,但卻還有一戰之力。
“那么……”斯萊因上校不無嘲笑的說道:“我們尊敬的龍德施泰特元帥,他做為西線總司令,有什么好的方法擋住盟軍進攻呢?”
“他的想法是很簡單……”隆美爾說:“就像我們在非洲做的那樣,將大量步兵和預備隊部署在二線,在敵人突破海岸防御工事的外層之后,以及敵人后續部隊到達登陸場之前發起反擊。所以他認為精銳步兵和裝甲兵應該配備在遠離海岸線的后方。而我則要求把它們配備在前線!”
說著,就抬頭掃了兩人一眼,問:“你們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