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德萊將巴頓的計劃修修改改,然后再冠上了另一個名字“眼鏡蛇計劃”,接著就投入實戰了……
(注:這種行為一度被認為是剽竊,不過在艾森豪威爾知情的情況下還會發生,很可能是為了讓計劃不被蒙哥馬利否決而使用的某種手段)
這個計劃的重點就是在法國沿岸挖一個落腳點布列塔尼半島,然后在這個落腳點上集中兩個裝甲師實施突破。
這與德軍的“閃電戰”十分相似……不過這無可厚非,戰場上的戰術可沒有什么版權問題,而且“閃電戰”對制空權有很高的要求,誰擁有制空權誰就玩得轉。
此時制空權在盟軍手里,不用白不用。
這個計劃造成的影響就是……盟軍需要保證交通的暢通以使自己的坦克能夠通過。
于是,盟軍的轟炸突然就出現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原本是竭盡全力的摧毀法國公路、鐵路和橋梁,突然就不再以這些為目標了。
確切的說,盟軍的轟炸轉變為用燃燒彈炸公路目標,而重磅航彈只轟炸公路、橋梁以外的地方。
“元帥,我認為該是撤退的時候了!”在碉堡里工事里的秦川向隆美爾報告道。
“什么?”隆美爾有些不明白。
“敵人的轟炸與以往不同!”秦川說:“他們不再以炸毀橋梁、公路為目的了!”
“你是說……他們是有意這么做的?”隆美爾問。
炸彈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且盟軍還有使用燃燒彈炸公路,所以隆美爾以為盟軍只是投彈準確率下降了。
“是的!”秦川回答:“我認為他們是有意這么做的,目的是用裝甲部隊發起反攻!我們應該提前計劃撤退,因為我們在白天無法撤退!”
這是德軍尷尬的地方……這是由沒有制空權決定的,如果在白天與美軍懟上了,那就只有硬扛,沒有選擇的余地。
想了想,隆美爾就說道:“說得對,我們今晚就進入撤退程序!”
于是,當晚第21裝甲師主力就撤往位于克萊西的防線,在“猶他灘”一帶的碉堡工事里只留下幾個步兵連和工兵連。
步兵連是像征性的在工事里做些防御使盟軍誤以為防線里還有人,工兵連則是留下準備炸橋破路或是埋設地雷用的……敵我雙方的角色戲劇性的發生了轉變,之前一直在修路的德軍變成了要破路。
不過在法國北部平原這些地方破路的意義并不是很大,以美國“謝爾曼”坦克隨時可以改裝成推土機的狀態,很容易就可以從旁邊修出一條新路繞過。
但這并不是問題的重點,重點在于美軍裝甲師的前進速度會變慢。
于是,每當美軍裝甲部隊趕到德軍防線前想要發起進攻時,發現天色已經暗了下來……天色一暗,美軍裝甲師就不敢發動進攻。
因為,在夜里戰機無法與美裝甲師協同,于是“謝爾曼”坦克就會成為“虎式”、“豹式”的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