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兵是很明顯的,因為比利時有阿登山區,荷蘭又是那樣的地勢,如果想從這里突破的話,就只能像德國打“閃電戰”那樣,先用空降兵控制這一帶的橋梁、公路以及要地,這樣才有可能使自己的機械化部隊和裝甲部隊迅速突破。
否則,就是兩支軍隊在山區和泥濘和山地、林林里用步兵硬耗的局面,而這是盟軍絕不希望看到的。
“但這不可能!”龍德施泰特說:“他們的幾個空降師已經在諾曼底被我們擊潰了,能逃回去的只怕還不到三分之一!”
美空降兵不愧是精銳之師,在那種情況下他們知道無法完成任務,于是就退而求其次選擇保存實力……方法就是逃到叢林中或是德軍兵力較少的農村固守。
而德軍,因為另一面英、美軍正全力進攻,也無法全力圍剿美空降兵,于是最終還是讓他們逃回去一部份。
“他們這些殘兵已不足以對荷蘭實施空降了!”龍德施泰特說:“就算他們還敢實施空降!”
龍德施泰特的意思,美空降兵已經承受如此巨大的損失,很難相信他們還會再實施一次大規模空降。
龍德施泰特說對了,美國人的確不愿意,但蒙哥馬利卻堅持這么做。
此時的美國一共有五個空降師,分別是11師、13師、17師、82師和101師。
82師和101師在諾曼底的空降作戰中損失慘重的確無法參戰。
13師在美國本土組建。
17師在英國做為預備隊。
但只有一個17師還不夠,所以在82空降師和101空降師損失慘重后艾森豪威爾緊急將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第11空降調到了英國。
第11空降師原本是用來對付日本人的,但是在太平洋那些小島登陸戰中幾乎無法使用空降兵,第11空降師只是做為預備隊以防需要空降時無兵可用而準備的。
(注:歷史上第11空降師最后在太平洋戰場上被當作普通步兵使用)
這也使蒙哥馬利又有了三個空降師:美第11、第17空降師,英第1空降師。
早在德軍大規模撤退的時候,蒙哥馬利就已經開始考慮進攻德國防線的問題了。
他認為最快而且相對容易的,就是通過比利時、荷蘭,再通過下萊茵河地區繞過德國的“齊格菲”防線,隨后橫掃德國北部。
(注:“齊格菲”防線就是德國修筑用來對抗法國“馬奇諾”防線的一道防線,在德軍突破“馬奇諾”防線后,“齊格菲”防線就被認為失去了意義,于是火炮等都拆往“大西洋壁壘”)
按蒙哥馬利這個進攻方向,盟軍就需要先攻占馬斯河、瓦爾河與下萊茵河上的幾座橋梁以及公路,為裝甲師的前進打開通路。
于是,蒙哥馬利就制訂了一個名為“市場花園”的作戰計劃。
根據蒙哥馬利的構想,盟軍將以大規模的空降戰控制荷蘭境內的關鍵橋梁,同時空降兵與英裝甲部隊夾擊比利時阿登山區的德軍,迅速突破后通過空降兵守衛的公路和橋梁一路占領荷蘭全境,進而殺入德國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