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轟炸機群就跨越了英吉利海峽進入荷蘭海岸線。
羅伊上校探出頭往下方看了看,也不知道是云層還是下方作戰的硝煙遮擋,灰蒙蒙的一片什么也看不到。
“很好!”羅伊自言自語的說道:“這樣德國人的高射炮就看不到我們了,不過最好在我們到達魯爾的時候不是這樣的,否則我們只能降低高度識別轟炸目標!”
羅伊上校擔心的是德國人FLAK40型128MM口徑重型高射炮,它的射高在一萬米至一萬四千米之間,是專門針對高空轟炸機設計的。
不過盟軍基本沒有將這種高射炮放在眼里。
原因很簡單,高射炮對付飛機永遠都不會是個有效的方法,它不可避免的存在幾個致命缺陷:
首先,高射炮越大就意味著目標越明顯。
比如FLAK40重型高射炮,它僅僅只是炮管就有7.8米,再加上底座及后方裝填系統就有9.13米,足足有幾層樓那么高……這在德軍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無疑是個噩夢,盟軍護航的轟炸機和戰斗機能輕易發現它們然后將其摧毀。
其次,高射炮很難布署在合適的地方。
地面高射炮永遠是慢速單位,尤其是重型高射炮,總重量達到12噸,這樣一個笨家伙根本就無法根據敵人飛機的航線、航向進行機動布署,它們只能呆在某個位置“守株待兔”。
這種防御方式是消極的,除非德國人能在整道防線上密密麻麻的布上一圈重型防空炮,否則很難對靈活、機動,可以任意選擇自己突破方向的轟炸機群構成威脅。
雖說如此,羅伊上校還是擔心萬一下方會碰巧有幾個德國人的重型高炮陣地。
不過現在似乎可以放心了,因為就算下方有重型高身炮,他們的炮手也只能看到灰矇矇的一片天空。
至少有一點羅伊上校是正確的,他需要擔心的不是大口徑重型防空炮。
轟炸機群繼續朝目標方向靠近,不久,天空就漸漸明朗起來,用望遠鏡已經可以隱約的看到下方的建筑物,而且越往前目標似乎越清晰。
一名飛行員感嘆道:“上校,你希望什么就是什么!”
“今天是我們的幸運日,伙計們!”羅伊上校說。
飛行員不約而同的開心大笑,沒什么能比戰場上聽到“幸運”這個詞更幸運了。
但他們很快就發現自己錯了……
因為就在這時,一個帶著長長的尾跡的飛行物“嗖”的一聲就從眾人眼前飛了過去。
“敵情,敵情!”羅伊上校大叫:“做好戰斗準備!”
“上帝,那是什么?”
“不知道,它太快了,根本看不清是什么?”
“它沒有命中我們,是嗎?”
……
羅伊迅速變換了自己的位置,朝另一個觀察孔舉起了望遠鏡,然后他就驚恐的發現那個“東西”正在轉彎。
“我表示懷疑!”羅伊上校說:“它不是炮彈,因為它正在轉彎,而且再次朝我們飛來!”
“天哪?那是飛機?”駕駛員膽顫心驚的回應:“這不可能,我從沒見過這么快的飛機!而且如果是飛機的話,它為什么不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