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維什尼亞克作為普列奧布拉任斯基團的副團長,作為沙皇事實上的禁衛軍他其實完全有資格過來。
但亞歷山大二世因為討厭李驍的關系就恨屋及烏故意找了個借口讓維什尼亞克留在圣彼得堡看守冬宮,自然地他也來不了。
講實話這個事情做得太小家子氣了,那小肚雞腸的作風實在是讓人不齒,為此李驍還親自去向維什尼亞克表示歉意,好在后者根本不在乎能不能圍觀登基大典,實際上對不能去他毫無意見,大概對于情圣來說有那個閑工夫看亞歷山大二世遛猴還不如留在圣彼得堡多把幾個妹紙。
阿列克謝自然也是知道的,他搖了搖頭道“以前你總是說陛下一家子都小氣,我那時候還以為你有點偏頗,不過現在看來他們一家子哪里是小氣,完全是小肚雞腸睚眥必報好不好”
亞歷山大二世睚眥必報嗎
肯定的,克里米亞戰爭奧地利狠狠地擺了俄國一道,這個仇亞歷山大二世一直記在心里。
等到普魯士準備一統德意志的時候,他就找到了報復的機會,在奧地利軍事壓力最大的時候,他也給對方來了個邊境線上陳兵幾十萬,讓奧軍根本沒辦法全心全意地對付普魯士,讓哈布斯堡家族徹底喪失了德意志的正統地位。
實話實說,這份操作不是不可以,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就是報復當年的一箭之仇。
因為講實話讓普魯士取代奧地利統一德意志對俄國的利益來說影響很大。
不客氣地說后來的兩次世界大戰的根兒就在這里,德國或者說普魯士的野心也就是從那時候起一發不可收拾的。
其實更正確的做法是讓普魯士和奧地利維持現狀,讓這兩家互相拖后腿互相牽制,這樣就能將他們牢牢地圈在中東歐這一畝三分地上。
而亞歷山大二世的選擇看著很解氣,但結果卻并不美妙。普魯士一統德意志,瞬間就有了成為世界大國的底氣和基礎。
而且亞歷山大二世那么一弄跟奧地利的關系更是雪上加霜,雙方再也沒有和解的可能,只能當敵人。
而普魯士和奧地利因為同根同源而且利益一致很快就走到了一塊,等于說折騰了一圈俄國在奧地利和普魯士都沒有討到好,這不是折騰么
從這里看,國家利益確實不能摻雜太多私人感情,尤其不能全憑自己的喜惡隨意胡來。
你看看亞歷山大二世報復奧地利,結果憑白多出來了個更恐怖的敵人德國。他討厭土耳其,為了報克里米亞一箭之仇發動了第十次俄土戰爭,雖然是除了一口惡氣,但最后還是因為實力不支不得不放棄相當大一部分利益。
而且因為這一戰徹底地暴露了對巴爾干和土耳其的企圖,讓包括奧地利在內的列強都深為忌憚,這也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條導火索。
總而言之,亞歷山大二世的這些騷操作全都是給后世子孫埋雷留坑,那真叫一個坑死子孫毫不手軟,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