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6年,奧地利人的走狗格里高利十六世死掉了。對這位一直被奧地利控制的教皇,意大利人是沒什么好感的,對于他的死掉完全不感到可惜。
整個天主教世界,或者說整個意大利更關心的是下一任教皇是哪位。當時庇護九世其實并不是特別突出,不管是能力還是資歷都不像是能當選教皇的樣子。
但是讓人驚奇的是,在樞機主教團僅僅閉門討論了兩天之后,這位有自由主義傾向的樞機主教擊敗了盧奇.蘭布魯斯奇尼當選為新的教皇。
說實話,這確實讓天主教世界驚奇。因為一貫保守的天主教樞機主教團竟然選了一個看上去比較開明的新教皇。一度的意大利自由主義者覺得歡欣鼓舞,對新教宗抱有相當的期望。
上臺之初,庇護九世也像那么回事。上任后,他任命自由派人士為教皇國的國務大臣,宣布大赦政治fan,為管理教皇國和羅馬出臺了多項改革措施。
一切看上去似乎那么美好,但是到了1847年年底,情況發生了變化。面對席卷全亞平寧的意大利統一運動,面對意大利人要求統一的呼聲,這位開明的教皇猶豫了。
其實也不能說猶豫,因為從始至終,這位意大利籍貫的新教皇就不可能是一位能推動意大利統一的教宗。畢竟他屁股底下這個位置可不是意大利人給的,沒有法國和奧地利的點頭,他哪里可能當上教皇?
也就是說不管是投桃報李也好,還是出于明哲保身也罷。想安然的繼續當教皇,庇護九世必然得尊重法國和奧地利的利益。讓他為意大利統一運動唱贊歌,他又不是老壽星吃砒霜活膩了。
反正,這位曾經的溫和派自由主義者教皇立刻就保守了,在各種公開場合給意大利統一運動潑冷水,甚至是公然的批評。這無疑讓渴望意大利統一的那些人士相當的不爽。
比如說馬志尼,比如說加里波第,比如說他們背后的恩主卡洛.阿爾貝托。作為分裂的意大利各邦國中最強大的撒丁王國,作為跟奧地利關系并不怎么樣的薩伏依王室的旁系,他可沒忘記被前幾任親奧地利的親戚各種吊打的場面。
不管是報仇雪恨也好,還是實現個人野心也好,意大利統一運動對卡洛.阿爾貝托都是有利的。所以庇護九世對意大利統一運動唱反調潑冷水,就是跟他唱反調。
在卡洛.阿爾貝托看來,通過一場戰爭搞定教皇和教皇國是個非常現實的選擇。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分裂為八國家的意大利中,除開教皇國和撒丁王國,其余的六家,其實都跟法國和奧地利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其中奧地利帝國直接管轄有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以及受奧地利帝國間接控制的托斯卡納、帕爾馬、莫德納和盧加三公國,最后就是法國波旁王朝的西班牙波旁王朝旁系統后裔治下的兩西西里王國。
這也就決定了卡洛.阿爾貝托如果不想直接同奧地利發生沖突,那么可以選擇開刀的國家很少很少。挑來挑去也只有教皇國和兩西西里王國。
其中兩西西里王國也是動不得的,畢竟那是波旁王朝的后裔,算是法國人在意大利的自留地。而且現任兩西西里王國國王費爾南多二世的老媽還是奧地利的公主。算是跟法國和奧地利都有關系,也是不好隨便打主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