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啊,帶上孩子們?”
“當然。如果不帶著他們,我們倆去有什么意思呢?”
“我想也是,我倆無所謂了,孩子們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讓她們身臨其境去感受一下異國的風光,對他們的成長很有利。為什么是去日本呢?那里有你的熟人?還是想趁著旅游之際發展公司業務?”
“發展業務到沒有必要,如果遇到也不躲避,主要是我對日本比較熟悉,那里的社會風尚以及人們的社會自律性會給孩子們一定的影響,畢竟,發達國家的人民的一些社會公共習慣,是建立在高度物質文明之上的精神文明,日本人民幾乎成了全球各國的典范。”
“你對日本的人民評價這么高?你比魯迅先生還了解日本人民?他的《藤野先生》,可是我學生時代非常喜歡的一篇文章,這次去了之后,讓依依多寫幾篇游記,讓騰起和騰逸也學著寫寫旅游日記。”
“魯迅在日本的老師藤野先生有時不帶領結就出門了,但他嚴謹的教學態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的魯迅是不幸的,而今的國人是幸運的,日本人民確有一些生活習慣和社會公德心值得我們學習,我在和他們做生意的過程中體會深刻。”
“你管理公司有方,和借鑒日本公司的管理方法有關系吧?”
“是的,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日本員工的規矩太多,我們不一定非要學他們,可根據我國的國情和本國員工實際情況制定公司條例。日本普通民眾有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據說都是從我國大唐學來的。”
“聽說日本的和服是從我國唐朝的服裝演化而來,日本的文字有些是我國的繁體字,日本的茶道也來自中國,還有日本的一些傳統節日,比如乞巧節,是我國唐朝時期的一個重大節日。”
“你對日本的了解也并不比我少,到了日本,你一定也會喜歡上這個小小的島國的。”
“其實,上世紀初的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我的腦海里一直存在著陰影,你和日本人做生意,也要多加小心。”
“那是戰爭,是日本的少數人給中華民族造成了傷害,而大多數日本民眾是友好的,他們也是普普通通的蒼生,也要在這個地球上生存,也需要和我們做生意,我結識的日本商人都很懂規矩,人也很和善,至于他們對產品要求嚴格,那正是我最欽佩的地方。”
“日本的櫻花節已經過去了吧?有點可惜,這次我們最好去北海道,讓孩子們看看哪里的大海,然后再去東京。”
“路線聽你的。”
“大家商量著來,我對日本不熟,還是你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