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是歷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他們一方面被當權者所不喜,在秦朝時更因俠以武亂禁這個名頭,被法家門徒瘋狂排斥,另一方面又在民間有非常高的聲望,無數人崇拜俠客,想要成為俠客。
俠客這東西脫胎于墨家,繼承了墨家一部分有些頑固的性格,而無論墨家還是儒家,很多思想都來源于道家,所以說俠客的思想來源于道家也無可厚非。
其實一直以來,俠客的存在都是國家安全的不穩定因素,在那場浩浩蕩蕩的推翻秦朝的浪潮之中,游俠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或者說歷朝歷代動蕩的時期都是游俠很活躍的時期,只不過隨著儒家思想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游俠也就越來越少了,特別是當李白一首《俠客行》出來之后,游俠就逐漸變成了俠義精神。
其實這也是一個去蕪存菁的過程,將游俠爭強斗狠的這一面去除掉,留下行俠仗義、古道熱腸的俠義精神。
這既是為了國家穩定的需求,也是普通民眾對美好的向往。
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所謂的喜歡打打殺殺的基本上都是嘴上說說,誰不喜歡安安穩穩的生活,誰不喜歡在困難的時候有一個人能跳出來幫助自己。
所以很多時候,俠義精神更像是底層普通老百姓的渴望,又或許是在一些動蕩黑暗的年代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后來金先生將俠定義到了為國為民上,從此俠義也從再一次華麗升華,成為了一種情結,一種氣節。
不過不管怎么說,俠有的時候就是那么擰巴,拋開行善的一方面,有的時候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有的時候就是明知不必為而為之。
但是這也正是武俠吸引人的地方。
這個時候,李昱瑾和李昱玦明明可以使用技能,但是倆人就偏偏不用,就非要直接抽出劍,就非要迎難而上。
這其實不只是對自己的自信,同樣也是對對方的信任,如果雙方任何一個人此時對另外一個人出手的話,那個人恐怕直接就會輸掉比賽。
但是雙方此時都沒有防備另外一方的意思,反而是騰空而起,將最大的攻擊力都送給了這一段巨大的木橋。
他們的身上閃爍起了增幅技能的光芒,一道道劍芒沖破云霄,兩個人齊心協力,這座龐大的木橋給切成了碎片。
這原本是兩個人留給對方的最后的攻擊,卻都放在了一根平時幾乎會被忽略的木橋上……
“難以置信,即便是到了這種程度,雙方還是沒有使用任何攻擊性的技能,剛剛兩人的劍氣是增幅技能帶來的。”林逸頗有些感嘆的說道。
“是啊,沒想到到了這個時候,兩個人都還不使用技能,明明隨便一個攻擊技能就能夠輕松解決這個木橋,明明就算放了技能也是對木橋而不是對對方,即便是這樣,兩人還是沒有放出任何一個攻擊性的技能,這就是俠客么,還真是挺應景的呢。”焦糖跟著說道。
“哈哈,沒錯,這就是劍客的驕傲啊,絕不趁人之危,只求公平一戰,還真是有點葉孤城和西門吹雪那味兒了,對劍尊敬,對對手尊敬,對對決尊敬。”林逸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