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地表5000米的空中,一道道閃電劃破黑夜,在濃密的云層中宛如一條條游走的白色電龍。
一臺浮空電站穿梭于雷電中,這臺電站長約1000米,直徑約200米,外形像一顆橢圓形的橄欖。
內部充滿了輕于空氣的惰性氣體使之能夠長時間保持高空巡航,呈蜘蛛網狀的電能收集器安裝在電站頂部,不斷有雷電擊中收集器的電網。
幾道巨大的探照燈光束穿越電站下方的云層,規律地上下左右擺動,為空巡艦的前進指引方向。
這些光束是由大清王國的空巡艦“定遠號”發出。
“定遠號”凈重7800噸,長300米,寬60米,高為50米。
艦倉內裝備了500噸級的燃氣引擎作為動力,配備310毫米主炮6門,210毫米副炮10門。
平均裝甲厚度300毫米,屬于主力進攻艦。
并排在“定遠號”右前方的是護航艦“致遠號”。
“致遠號”空重為2900噸,長180米,寬30米,高30米。艦體設計成流線型,艦倉內裝備了400噸級的燃氣引擎。
配備210毫米主炮4門,150毫米副炮6門。飛行航速比較快,但平均裝甲只有100毫米,屬于快速護衛艦。
在兩艦之后的是護衛艇“揚威號”和“超勇號”。兩艇為同一級別的武裝貨運飛艇。
凈重不足1000噸,長100米,寬60米,高60米。燃氣引擎只有200噸級動力,主要是負責裝載食品、燃料和彈藥等后勤物資,只裝備了自衛用的4門50毫米速射炮。
位于編隊中間的是皇室游輪“頤和園號”,其長為200米,寬60米,高50米。
游輪上設有花園溫室、游泳池、歌劇院等一流的休閑娛樂設施,游輪遍布可以欣賞風景的玻璃封閉露臺,幾乎沒有裝甲保護。
此刻,在“定遠號”的中央艦橋內,王國第二艦隊的司令——魏定坤中將已經2天來都沒有合眼休息過,從京城突圍的慘狀還歷歷在目。
2天前,旭日帝國突然對大清王國發動閃電戰爭。
雖然之前兩國因為爭奪大清國番屬國朝鮮斯堡及琉球尼亞爆發過武裝沖突,大清國已經進行了戰爭動員準備,但落后的封建農業國家還是很難抵擋世界一流的工業強國的全面入侵。
旭日帝**的先頭部隊很快就兵臨大清王國首都城下。
擺在大清王國國君努爾巴哈十二世面前有兩個選擇:
固守或是棄城。
大清雖為王國,但已經施行君主立憲體制。國家的實際權力卻被掌握在內閣手中。
內閣諸臣以堅守祖訓為由,力主國君不應放棄首都這塊龍興之地,而且認為只要軍心穩定,等待援軍也許還能擊退敵軍。
但皇室也以保留繼承人與內閣爭執不休,最后皇室與內閣達成了一個妥協:
由軍機大臣魏定坤護送皇太后、皇太子等皇室成員到南部的海州市的英吉利亞租借區避難,內閣全體和國君一同鎮守首都。
等到撤離的時候,首都基本快被敵軍合圍。
敵軍萬噸級以上飛行戰列艦就有百艘以上,其余支援空艦總數達到一千艘以上。
大清軍此時主力艦隊以“定遠”和“鎮遠”為首的戰列空巡艦60艘,其余艦只300多艘。
但由于多數艦只為十幾年前由歐羅巴諸國制造的老艦,在航速和火力上處于劣勢。
據說是大清國誤判了國際形勢,把更新軍備的資金用在了為皇室修建行宮和研制太空火箭上了。
那場撤退簡直就是一場大屠殺,當雙方艦隊在首都東部的黃海上空展開鏖戰。
大清國負責突圍掩護的空艦排列成2排編隊,形成兩道堡壘般的移動城墻,要保持隊形以保護中間的載有皇室成員的游輪“頤和園號”。
大部分空艦都無法進行機動來規避敵軍的炮火,一艘艘空艦被擊中在空中爆炸,下沉過程中尚存的艦員也沒有跳傘逃生,而是繼續向敵艦射擊。
一艘被擊落了,另一艘又繼續補上位置。空中到處是爆炸的火焰和支離破碎的殘骸。
為了掩護“頤和園”號撤退,主力艦“鎮遠”號被敵方的“吉野”號穹甲高速艦發射的10枚飛雷擊中后空中爆炸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