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周末,蘇布冬裝了一車拜師要用的禮品,雙份。跟林慕魚打了招呼,說去津門拜師去了,就拉著雙葉,接著趙敏,一路往津門開去。雙葉坐在副駕駛,看著地圖,不停的給蘇布冬指路。
拜師宴是明天,所以三個人還能有時間好好的逛逛津門。
到了中午,換成來過幾次津門的趙敏開車,拉他們來到山東路的一家包子店。
趙敏知道他們三個人里面有一頭豬,于是點了三鮮包、醬肉包、鮮肉包各兩盤,她和雙葉兩個人要了素包子吃。
蘇布冬吃完六盤包子,皺眉道:“也沒覺得多好吃啊。”
這時候身旁一個津門的人聽到蘇布冬的話,說道:“知足吧您就,您要是早來幾個月,肉包子里都不一定有肉餡!”這話說的有些夸張,倒是引起蘇布冬來了興趣,問道:“肉包子里沒肉,那有什么啊?”
那人邊吃邊來氣:“想吃正宗津門味道包子,還要去石頭門坎、老城里二姑介些地方,您今個來的這家包子店,竟是糊弄人滴玩意。”
“那你今天不也來了嗎?”
“我介是木辦法啊,介是剛下夜班兒,我不吃兩口包子墊吧多餓啊。”那人無奈道。
蘇布冬問:“那師傅,我們來津門玩,你有推薦的地嗎?”
“去娘娘宮那邊玩切,那邊小商小販銀(人)多,也熱鬧。”
結完賬,依舊是趙敏開車,蘇布冬坐副駕駛指路,三個人來到娘娘宮看看有沒有什么好玩的。
三個人買了票,進了門,有導游過來問需不需要講解。蘇布冬點頭應允,算是給雙葉和自己講點歷史小故事。
“先有娘娘宮,后有津門衛,這娘娘宮,說的就是咱們眼前的這座宮殿,它是津門市區最古老的建筑群,也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宗教建筑……”導游將娘娘宮的來歷說了一遍,帶著三個人從前到尾走了一圈。
在娘娘宮正殿,導游笑說道:“咱們老津門人都有一個習俗,就是結婚時候都會來這里拜上一拜,希望娘娘能夠保佑早生貴子。如果沒有孩子,會到這來抱一個泥娃娃回家,生出了孩子,尊泥娃娃為“大爺”,自己行二。因此津門人都互相稱呼為‘二爺’……”導游說的有趣,將雙葉逗的直樂。她捅了捅蘇布冬,你是十三爺,你上面有十二個泥娃娃哥哥……
蘇布冬拍了她腦門一下:“別瞎說!”
導游又說道:“這里自元朝以來便香火旺盛,元代張翥有首詩《代祀天妃角次直沽作》描寫了拜禱天后盛況:‘曉日三漢口,連檣集萬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靜波濤。入廟靈風肅,焚香瑞氣高。使臣三奠畢,喜色滿宮袍。’可見當時對于娘娘廟就很重視。”
逛完娘娘宮,三個人來到外面,有人在喊:“果子。”
雙葉肚子里的饞蟲起來了,拉著蘇布冬來到煎餅果子攤,說道:“來三份煎餅果子。”
那小販說道:“好嘞,雞蛋你們帶了沒?”
雙葉頭上一個大問號:“什么雞蛋?”
那人笑笑,知道這三位是外地來的了,于是從旁邊的簍里掏出三個雞蛋放在一邊,用木質的推子沾了些面粉在鐵板上攤開。
“老板,這面是什么面的啊?”
“綠豆面的。”小販熱情的回答道。
“可是我看京城許多煎餅有其他面的。”趙敏說道。
“姑娘,不是我說啊,京城的煎餅果子那叫異端!煎餅果子,必須用綠豆面,這是津門老少爺們都知道的事情。”小販一臉很鐵不成鋼的語氣,可把趙敏氣著了。她可是從小吃京城式煎餅果子長大的!
小販嫻熟的推、拉、勾、轉、回、立,很快煎餅上起了一個個小泡,他單手叩開雞蛋,在煎餅上攤開。他問雙葉:“你使嘛料?蔥要嘛?”
“不放蔥,其他的都來點。”雙葉乖巧的答道。
小販放了些果篦兒,放了些辣子、腐乳,用刷子涂了些面醬。用鏟子叉起來,用紙包好,遞給了雙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