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屬國相當于外交部和民宗局的合體,直接負責藩邦屬國事務的機構,五屬國歸他們管轄,大漢與番邦的外交事務也由典屬國管。
如今的典屬國是大名鼎鼎的蘇武,而典屬國右丞常惠,則是曾跟蘇武出使匈奴,一同被扣19年的假吏,多虧了他的機智,蘇武才得以歸來,如今仍是蘇武的左膀右臂。
和想要開邊立功的六郡良家子類似,這些掌管著典屬國的昔日漢使,是最明白西域將士不易的人。當然,他們也希望自己的職務能擴大些,不然再像前些年那般斷絕與西域往來,典屬國隨時有可能撤銷,并入職能類似的大鴻臚。
機構存亡,不可不爭!
所以在這件事上,他們與六郡的將軍校尉們是同盟。
常惠在辛武賢耳邊說了幾句,將他勸坐下,走到中央,朝丞相、御史大夫拱手:
“就算龜茲、輪臺的斬首難以一一驗證,龜茲王、尉犁王的首級總是真的吧?”
“按照封賞之科,斬捕敵酋名王,也可以封侯。前年的張掖之戰,張掖屬國都尉郭忠斬犁污王,便封了成安侯。傅介子更是以斬樓蘭王安歸而封義陽侯,有先例可詢。一個頭顱尚封七百戶,兩個頭顱卻不封,這恐怕會惹天下人非議。”
“而任弘的功勞,還不止于此,他說動烏孫出兵,相當于讓烏孫徹底背棄匈奴,同漢結盟,斷了匈奴右臂。”
“他還在沿途說動了姑墨王遣使入朝,而姑墨王又聯絡了疏勒、尉頭、溫宿、莎車等邦,一共八個西域城郭國請朝漢闕,與匈奴斷絕關系,恢復屬邦外臣地位,西域南北兩道,盡豎黃旗!”
這都是典屬國負責的事務,常惠自是一清二楚。
“昔日博望侯張騫非有斬首陣戰之功,卻因使絕國大夏,為漢聯絡烏孫結昆弟之好,得以封侯。如今看來,任弘身為使者,亦有大功!”
“依此種種,任弘非但必須封侯,而且,得封千戶以上方可!”
支持此議的辛武賢等校尉大聲贊同,御史大夫楊敞和丞相開始交換意見,儒生們則交頭接耳,暫時沒有站出來反駁。
這些都是無法否定的事實,誰讓任弘一口氣立了那么多功勞,仿佛知道朝中會有人反對自己封侯一樣。
坐在靠南后排的楊惲露出了笑,看來不用他出馬了。
然后這時候,依然在飛筆記述的桓寬卻停住了筆。
因為賢良文學的領袖,來自中山郡的文學,博士劉子雍已緩緩站了起來。
他是大鴻臚韋賢的親信,而韋賢乃是當今天子的老師,鄒魯大儒,負責外邦入朝的禮節。
所以劉子雍與早早跑來叩闕的姑墨國使者有接洽,據說,他有扭轉今日局面的殺手锏!
卻見劉子雍肅然下堂,對丞相、御史大夫作揖:
“我有一事,須得稟明諸位公卿。”
“任弘本非持節使者,但卻在西域私制節杖,他矯制了!”
……
PS:真的,一滴都沒了,月票加更在明天。
另外先說一下吧,這本書不會造反的,原因見7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