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能夠設計出最實用于自己的武器裝備,利用盾中乾坤的幻境演練功能,張凡也進行過不少測試。并且自己的思想和理性,也是這個玄幻位面不少土著主角們難以具備的。
以自己如今的力量素質,其實在化境高手中算是偏弱的,大概只有常人極限的一千一百倍左右。如果和現代并不以力量為主要訓練方向的尋常訓練有素的士兵相比,大概也就是三四千倍左右的程度。
因此在極限的情況下,十分靈敏靈活,而能做到充分精確的運用累計十八噸左右的單兵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上限,而且為了能讓精神力使臂如指的充分發揮,以最快的速度穩定的指向十分精準的方向,還不能是如同步槍那樣的運用方式,必須是肩扛式的運用方式。
張凡首先測試了似乎模擬七聯裝三十五毫米機炮類型的武器方式,來對抗乾坤盾的幻境中幻化出來的一個筑基高手。張凡本以為:就算是尋常導彈艇防空器級別的火力根本對付不了筑基中前期的高手,可是在自己這個操控性比密集陣還靈敏精確的法力之下,發揮出來的實力應該遠比一樣。
就這樣,當一名模擬出來的擅長近戰格斗、身材足有兩丈高度的“鋼人”一般的“巨型液體機器人”出現在幾里之外的時候,張凡以法力控制著巨大的七聯裝三十五毫米機炮展開了精確而迅猛的攻擊,整個火炮系統似乎憑空懸掛在空中,開火的時候只會向后震動而根本不會左右震動,似乎各個炮管都被一種無形之力固定住似的。幾乎與此同時,操控的靈活性幾乎比最頂級的小型武器遙控站操作微型沖鋒槍的時候還要精確,而且以此時張凡的精神力,當目標晃動的時候,無數個目標在未來可能存在的位置范圍依托動量估算也都顯示出來。整個多聯裝機炮幾乎比最先進的飛火交連式戰機系統還要先進的方式自動調整熱線展開了攻擊。似乎就算對方是來襲的高超聲速導彈,也能十拿九穩的靠這種多聯機炮來攔截似的。
然而,那兩丈高度,不知比《終結者》中的T800甚至T1000強大幾十倍的煉體系筑基高手的自身防護能力還是超過了張凡的想象。那煉體系的筑基高手雖然高大如巨人,但似乎遠比自己想象的靈敏,要不是自己的精神力和化境級別的能力還能在一里左右的近距離內依靠內力調整炮彈的方向,那似乎根本就不能在常見的有效射程上命中對方。對方總是能夠如同閃電一般的躲避掉那似乎看似必中的彈雨,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逼近到自己的近前。
當雙方之間的距離逼近到一里以內的時候,張凡利用多聯機炮連續開火時的震動拼命向后撤退,幾乎在很短時間內就接近音速,這才讓上百發機炮炮彈命中了對手。可是這些炮彈卻根本無法突破對方的護體金光,只是在對方外面的體表掀起陣陣波紋。很顯然:進入筑基期的煉體向高手,似乎比放大到兩丈高度的T1000還要更為強大一些,除了自身身體防護乃至很有可能的強大愈合能力,體表也有比尋常氣墻更強一層的護體外罩。
“停!算了!”張凡在自己被擊敗前只能選擇最終認輸。同時以此時比尋常人更為聰慧的頭腦,也很快悟出了一些東西:看來:玄幻高手之間的戰斗,同自己以前想象的很不一樣。節奏其實要比大多數玄幻小說那種評書演義式的描述快的多。也不同于凡人之間的槍戰炮戰。
因為雙方都有尋常兵王都根本無法相提并論的命中能力乃至“火控能力”,對彈藥量和射速的需求是不大的。就好比兩個百發百中的狙擊手之間用帶防盾狙擊槍的對抗,能不能破防、威力如何才是最重要的,此外,就是誰先進入對方可以保證命中的有效射程。。。
隨后,幻境中的七聯裝35毫米口徑機炮變成了一根每半分鐘彈丸投射重量差不多規格的406毫米口徑巨炮。理論上的身管強度比二戰火炮略好,每分鐘射速可以達到三發,并且初速達到每秒一公里的級別,可以把小轎車一般重量的炮彈發射出去。
實戰中張凡當然也明白,這種炮面對與自己實力類似甚至略強煉體高手的時候恐怕只有一次開火機會。。。
目標再次出現在幾里外,這一次在對方逼近到了距離自己大概半里左右距離的時候,張凡才操控著十數噸的巨炮展開了精準而快速低一擊。
然而,那煉體高手的閃避能力還是太強了,在四分之一秒的時間內至少避開了一丈左右的距離,就算自己努力以化境內氣控制炮彈尾部,讓其如同精確制導炮彈一樣攻向對手也只能貼近到最近一人左右的距離之上。至于爆炸的氣浪?除了把對方暫時彈出了幾丈之外,似乎沒有任何威脅。。。
就這樣,在不斷的試驗和測試之中,張凡也開始找到了一些法門。比如:如果在面臨強敵的時候往往是一招決定勝負,那么完全可以最大限度的透支身管壽命。加上以自己化境內力帶來的“土法粉末冶金”“土法吹氧爐”讓西海大陸這個低武江湖上的頂級煉器師傅們可以大批量生產比現代頂級鋼材還要強一倍的鋼料,那么開火的時候身管動能完全可以以每公斤十萬焦耳,數倍于常規武器標準的方法來“透支”。臨戰只能打一次或兩三次也無所謂。既然是一錘子買賣,那武器越簡單越好。樣子跟古代火炮差不多的火門炮都無所謂,只有不要太多機械裝置才能在重量操控上限有限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發揮威力。。。
就這樣,一套通過盾中乾坤的測試和驗證設計出來的兵器,開始進入制造和實施階段。為了最大限度的節省時間,張凡鍛造乃至加工工作都臨時放到了乾坤盾之中,在盾中乾坤中大概花費了半年左右的時間,張凡才以自己如今的修為一共打造出了二十件重量各在一噸左右的沒有火門的“古制鋼炮”因為以如今張凡的化境功力完全可以透過炮身有效而靈活的運用。
炮長六米,直徑大概六寸到四寸之間,根據壓力需求的不同厚度也不一樣。口徑只有七十毫米左右,穿甲體粗七厘米,長半丈左右,重三十公斤。在乾坤盾中的幻境演練乃至利用其中兩門炮進行的實測中,張凡在找不到現代火炸藥原材料的情況下以“煤氣炮”“空氣炮”做為基本原理。混合炭氣和氧氣,利用自己如今的全部力量把一枚枚如同脫殼穿甲彈彈芯一樣的精鋼“穿甲體”壓進了炮膛之中。讓壓力在某種程度上似乎比尋常火炮的最大膛壓還高,并巧妙的運用化境功法穿甲體下面的一部分同炮底焊接在一起。當打算發射的時候,只要對那被壓縮成液體狀態的氧氣與炭氣混合液有效的以超聲震動熱量傳遞過去,整個炮膛也就會在膨脹起來的一瞬間把炮彈發射出去。
按照張凡的大致估算,炮口能量大概數倍現代主流坦克炮穿甲彈,約一億焦耳左右,能把五十公斤重量左右的穿甲體以每秒兩公里左右大概六倍多音速的速度發射出去。
十八門炮在自己的精確操控之下能夠同時把總共九百公斤左右重量的炮彈以六七倍音速的速度發射出去,在一定距離內還能夠通過化境手段微調尾部而精確的在一定范圍內跟蹤攻擊。在具備了這樣的能力之后,幻境演練中的張凡第一次能夠做到對煉體向的筑基前期高手互有勝負了。尤其是張凡進一步對穿甲體進行了一些改進,讓穿甲體命中目標之后有一定概率通過壓力引爆內部的可燃混合液,帶來更大殺傷后效的情況下。
這一套十八門精鋼構成的兵器,也就被張凡暫時稱作“神武炮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