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沒有首先去看中州那些人的情況,仍然選擇晝伏夜出,并盡可能避免人們注意的情況下回到了孩子們所在的那處山間看起來十分尋常的小村當中。
見到遠蠻部歸來的那些孩子們大多安好,并沒有遭遇到什么不測,并且在隨后耐心的詢問和仔細觀察中也沒有發現太多的異樣,張凡也多少放下心來:“這幾個月的時間以來還算幸運,你們也還算是聽話,沒有去外面亂跑。現在看來,你們諸位也算是可靠和值得信任的,沒有辜負期望。只不過以后的你們面臨的可能不再是那些近蠻部還有江湖人的襲擾,而是各種阿諛奉承討好拉攏,讓你們感覺到明知道是在被討好和拉攏,卻仍然會喜歡那種感覺,漸漸的就會把原本并不跟自己很熟的人變成是自己人了。。。”
最后,張凡思索片刻整理下語言,也開始在隨后的幾個月的時間里耐心的教導者孩子們,從最基本的算術開始。說起來張凡本人在這世上也并不算是如何有文化的人,因為自己在開蒙年紀的時候就流落于江湖,大概也就是自己獲得了不同尋常的精神力和超能力之后學習文字乃至基本的算術風水術變得不那樣難了,才算在閑暇的時光內完成了對自己的補課。可這些遠蠻部的孩子們顯然不能跟自己相提并論,以張凡大致估算要讓這些人在幾個月內學會基本的算術乃至能夠懂得基本的文字,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當然,在對這些孩子們親自授課的過程中,張凡在也在五百個孩子中選拔出了四名在學習能力和悟性上十分突出的孩子,這四個孩子的學習進度明顯要比尋常人強的多了,算的上勉強能夠跟的上自己的那種。還有三十二個孩子領悟能力明顯就差上許多,并不能跟上自己期望的進度,可是比其他人就強多了。在這種情況下,張凡就只能首先給四名最為優秀還有三十二名領悟能力稍差一些的孩子們授課,在布置熟練性作業的時候,對于那些學習能力還算不上是出類拔萃的三十二個孩子則安排不同的學習任務。八個孩子為一組,一人學一部分文字。而在算術上,一人背一部分基礎算法。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致花費了三月有余月,大概一百天左右的時間終于算是讓自己身邊至少能夠有一名在五百人中都出類拔萃的孩子成為了“學長”其余三名其他孩子則成為“學長謀士”四人分別負責四個學習小組,乃至學習小組負責下的其他數百個孩子。
為了防止官僚主義過早的在這些孩子們當中構成影響,張凡也建立了另外幾套班子頭目,比如紀律與監察機構和十人團成員等。這樣一來,即便是學習上的“干部”則未必是其他方面的“干部”,也就不會形成太多的圈子了。張凡廣泛的江湖生存經歷還是讓自己獲得了許多有益的事情的。包括曾今在一些下九流幫會中學到的手段。這些手段在做為被管理者的時候或許尋常人并不會怎樣在意。可是對于擁有足夠智慧的張凡來說,這一切就似乎完全不同了。
給這些孩子們進行了初步的補課之后。張凡也終于打算動身選擇自己的定都之處了。一開始的時候張凡曾經打算選擇搬入中州城中,至少那里有希望恢復到相當繁盛的程度,有助于自己平日里了解下層的動向?不過當此時的張凡仔細思索的時候卻突然感覺并不是那樣一回事。如果下面的諸侯們要主動的欺瞞自己,營造一個百萬人口或者自己視野范圍內的假象似乎也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頂多就是多花一些成本而已。這樣一來,市井、宮城、城墻都不再是自己的屏障,而是下面那些人糊弄自己的哨探。每當自己要離開的時候,或許就很難躲過那些人的通風報信了?
當張凡想到這里的時候,突然也有些明白了西山派那些人為啥在擊敗東原國之后依舊并不遷入東原國的范圍之內,而是還是把核心放在邊遠的地方了。。。
想到這里,思索了片刻之后的張凡也知道對于自己這樣擁有很大信息感知能力的人來說,新修建的地方應該不以繁華熱鬧為準,而是以怎樣有利于自己神不知鬼不覺的“出宮”微服為準。同時,還不能像那近蠻入云寨或者西山派總部那樣險要的過頭。
想到這里,張凡對于要找什么樣的地方做為自己大致的落腳點,多少也就有了一些眉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