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不抑兼并,不抑置產,但是堅決廢奴,嚴格限制地主豪強限制他人人身自由。
既然不抑兼并,那就必須有另外一個辦法來平衡國內財富,給底層農民一條出路。
于是,大宋別出心裁的使用了官田制度。
前世,趙昕登基時,就有參知政事按照制度,向他報告整個國家的具體情況。
于是他得知,彼時大宋在冊官私墾田總數為八百余萬頃。
其中,官田數量為三十二萬頃,占總墾田數的百分之四左右。
但過了幾年,王安石為相的時候,報告說,官田的數量已經達到了五十八萬頃,占了總墾田數的百分之七了,所以,請求發賣其中二十萬頃,以平衡官私墾田,使天下臣民皆‘沐陛下之德’。
發現了什么沒有?
北宋,是在以國家為意志,通過出賣或者收購土地,來對社會財富和土地進行再平衡。
當官田數量低于某個數字時,國家就以三司、正府來指揮地方官府,大量收購和購買土地,而當官田數量高于某個數字時,又通過官府將這些多余的土地出售。
就和常平倉一樣,國家手里控制的官田,就是社會物價與財富的平衡器。
而私人那里是國家的對手?
特別是,大宋王朝乃是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文官社會。
所以,大宋王朝始終控制大量的土地!
呂夷簡聽著,卻是不太明白,趙昕到底想說什么?
他疑惑著問道:“國公,老臣愚昧,不知道國公問此事,究竟想做什么?”
趙昕微笑著,從自己父親懷里跳到床榻上,然后從床榻上堆著的邸報、奏疏、關報里,翻翻找找,終于找到了一冊已經發黃的老舊奏疏。
接著,他將這冊書打開,翻到了中間的一頁,便將這書奮力的舉起來,獻寶一樣的給自己父親看:“阿耶,阿耶,你看,這上面有真宗皇帝的時候,名將曹公的請奏以及真宗皇帝的批復……”
于是,趙禎湊過去,就看到了發黃的書冊上的那一行行文字。
“知鎮戎軍臣瑋昧死以奏:軍境川原夷況,便于騎戰,非中國之利也……臣斗膽,請以邊民應募為弓箭手……請給以境內閑田,永蠲其租,春秋耕斂,出兵而護作之!”
而在這些文字下,真宗皇帝的御筆批示,格外顯目:著令如瑋奏,沿邊設弓箭手,募民以守邊,給地兩頃,出甲士一人,及三頃者出戰馬一匹,設堡戎、列部伍,補指揮使以下!
于是,趙禎想了起來,好像是在天圣中,有朝臣請求解散沿邊弓箭手,理由是這些人不交稅,還很霸道,不利于地方治安。
時任陜西轉運使范雍聞之,立刻上書已故的章獻明肅太后,據理力爭,才沒有讓這個命令執行下去。
但之后,就很少有人議論這個事情了。
國家的公文邸報上,也很少有聞弓箭手三字。
心里面疑惑著,趙禎就聽到了自己愛子稚嫩但堅決的聲音:“自寶元以來,國家為西賊歲費數百萬貫,此外還需撫恤、賑濟士卒、將校,優免士大夫邊民,亦費無算!”
“而麒延、涇原、環慶三路,今民逃亡者眾,地多荒廢,中樞出錢百萬貫,足可得田二十萬頃以上!”
“二十萬頃良田,足可供養弓箭手一萬!”
“孤又聞,沿邊多有荒地,令民墾之,以授弓箭手,又可養一萬!”
“更可募衡山熟番,如中國弓箭手之制,令其墾地以自守!”
“如此,國家費錢不過三五百萬貫,卻可得沿邊長治久安,又能令西賊不敢東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