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大可能吧……”
“遼主會愿意為西賊火中取栗,甘冒風險嗎?”
群臣們紛紛悄悄交頭接耳,議論起來。
趙昕看著這個情況,心里微微搖頭。
他知道,這些大宋文臣們,又犯起他們天真的老毛病來了。
文人們總是這樣,一拍屁股,就決定腦袋。
用自己腦補和相信的東西,來揣測現實。
于是,經常鬧出笑話,誕生一個個在歷史上讓后人哭笑不得的笑柄。
若是把事情搞砸了,這些家伙立刻就學鴕鳥,把腦袋往沙子一埋,只要自己聽不到,事情就沒有發生。
這個事情,還需要思考嗎?
軍國之事,從來都需要料敵從寬。
不把最糟糕的情況考慮進去,怎么能打贏國戰?
不過,這種事情,趙昕前世早已經司空見慣。
大宋文臣,除了少數人外,大多數人根本不具備戰略思想。
這些從地方州郡爬上來的士大夫們,處理民政,當官理政,收稅修路,都是一把好手。
但就是處理不了復雜的國際關系,缺乏戰略視野。
不是他們不行,也非他們故意如此。
實在是他們壓根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這些人中的絕大多數,這輩子都沒有上過戰場,也沒有相關的經驗。
他們對戰爭和外交的理解,都源自幾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的古人寫的書籍。
于是,閉門造車,盲人摸象。
這是純文官正府的通病!
而且不獨是文臣,大宋君王也是如此。
就像趙禎,自與元昊開戰以來,就多次下發了他自己腦補的陣圖去給前線大將,要求前線按照他的陣圖來排兵布陣,對敵作戰。
甚至,有些時候會常凱申附體,直接對前線進行微操,想展現自己的軍事天賦。
而結果通常是和常凱申一樣……
所以,趙昕也明白,短時間內是改變不了這個局面的。
他只好耐著性子,解釋道:“方今天下,有漢末三國之勢……”
“不得不防西賊與遼人,仿照孫、劉故事,共抗大宋!”
說出來,可能很多人不相信。
如今的天下,大宋是遵曹魏為正統的,而遼人則遵的是蜀漢。
原因嘛,很簡單——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于是,群臣立刻就重視了起來。
因為,趙昕說的,他們可以理解,也能聽得懂,甚至還馬上就展開了聯想——若遼、夏合流,那么,豈不是立刻就能和三國的孫、劉聯盟一般,有能力在任何方向阻止大宋了?
這么一想,無數人都出了一身冷汗,包括趙禎。
這位官家當即就說道:“無論如何,必須阻止遼人與西賊靠攏!”
趙昕聽著,在心里哀嘆了一聲,明白自己的父親被自己嚇到了。
他趕忙找補起來:“阿耶,若是遼主執意要與西賊合流,二郎以為,單純的讓步與妥協,并無用處……”
假若遼國的有識之士,認識到,當前的國際局勢,需要西夏人的存在來拖住大宋、消耗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