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七時“定更”,擊鼓兩通,共一百零八聲,以后,每個更次都擊鼓兩通一百零八聲,直至五更(晨五時)擊最后的“亮更”鼓。
擊鼓也有一定的節奏,至今,帝都仍流傳著“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之說。
鼓樓上原有銅壺滴漏一座,但早已遺失無考。
載,“鼓樓之銅刻漏制極精妙,故老相傳,以為先宋故物,其制為銅漏壺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萬分’,下曰‘收水’。
口安撓神,設機械,時至,則每刻擊鐃者八,以壺水滿為度。
涸則隨是增添,冬則用火溫之。”
民國以后,鼓樓曾改名為“明恥樓”,在樓上陳列了一些圖片和模型等實物,展示八國聯軍攻入帝都后屠殺和搶劫的情形,供人參觀,以示不忘國恥。
以后還曾先后辟為“京兆通俗教育館”、“第一民眾教育館”等。
帝都建鐘樓,始于元至元九年(一二七二年)。鐘樓舊址為元代萬寧寺中心閣。明永樂十八年(一四二零年)建,在現基址上重建鐘樓,但不久即遭火焚毀,清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重建。
筑于高大的磚石城臺上,灰筒瓦綠剪邊歇山頂,四面開券門,高約三十三米,全部磚石結構,精致堅固。以后又曾多次進行修繕。
“葉麟,這里好漂亮啊!”
“漂亮嗎?”
說實話,葉麟還真沒有看出來,因為他看到的是恥辱,看到的是八國聯軍在這里做的惡。
“你先四處看看,我先拍點照片,一會再給你拍。”
“嗯!”
在后世,經過幾番修繕,這里已經大變樣,最起碼那二十四面小鼓沒有了。
所以葉麟要把這里記錄下來,以后還可以拿出來看看。
一直到天快黑下來,兩個人就一直在這里待著。
葉麟也拍了不少照片。
葉麟看了一眼手表說道:“走吧,我送你回去。”
“嗯!”
把陳靜送回去以后,葉麟也就回去了,今天是小年,他也不可能在外面吃飯。
也是因為這個,他也沒有讓陳靜去家里吃飯,而是自己把她送了回去。
葉麟到家的時候,李冉剛把飯做好,看到他回來,說道:“兒子,去洗手吃飯。”
李冉甚至都沒有問他一下午干什么去了。
這也是對葉麟放心,如果是別的家長,孩子跑出去一下午,回來絕對會問東問西,可是李冉沒有。
“噢!好。”葉麟答應一聲,拿著臉盆就出去了。
現在天冷,他要先打點涼水,然后再進屋加點熱水,這樣洗手洗臉比較舒服。
洗完手以后,葉麟還是沒有吃上飯,因為他要先給劉奶奶送飯過去,回來才能吃。
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葉麟剛出了后院,就看到胡老摳蹲在他家門口吃飯。
人家喜歡蹲在門口吃飯,葉麟才不會管那么多,雖然胡老摳凍的發抖。
“二傻,今天你們家出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