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三月份,怡和洋行正式宣布遷冊百慕大,由此開啟了香江公司遷冊的風潮。
之前,雖然各大洋行、華企都叫囂要遷冊,但多是雷聲大、雨點小,真正遷冊的公司并不算多。
一則,很多公司在香江經營都有數十年之久,積累下了豐厚的資產和人脈。一旦遷冊,將對公司運營產生重大影響。
二則,香江前途未定,洋行、華企都抱有一絲僥幸心理,以為英格蘭德可以在談判桌上取得勝利。
但是經過這一年多的談判之后,見到對方的態度十分堅決,根本沒有退讓的可能,這些洋行、華企也不得不放棄僥幸心理了。
怡和洋行,作為香江最大的洋行,它的遷冊頓時引起巨大轟動。不只商界震驚,就連普通市民有憂心不已。反映在股市上,當天恒指就直跌六十二點,可見這一消息的轟動效應。
而有怡和洋行帶頭之后,香江上百家大型企業也紛紛宣布遷冊。
香江上市公司之中,就有七十余家要走,占到上市公司總數的三成多。其中就有怡和、置地、匯豊、廣生、星島報業等諸多公司。未上市的公司則多達千余家。
遷冊,雖然并不代表這些公司徹底退出香江,但是出現這種苗頭已經很不好了。
它表示商界對香江的前景缺乏信心。而一個地區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信心的支撐。
當人們有信心的時候,一座小漁村也可以建成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比如香江、深圳、滬市。
當人們失去信心的時候,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也可能逐步淪為廢墟。比如底特律、芝加哥、曼徹斯特。
大量公司的遷冊,掀起了市民的恐慌情緒,使得想要移民的人越來越多。單是八四年第一季度,香江的移民申請就已經達到兩百萬份之巨。
很多市民通宵排隊遞交申請,就連平常見面的第一句話,都由【吃了么】、【今天天氣不錯】,改成了【申請了么、成功了么、要去哪國】。
……
就在大家忙著遷冊、移民之際,葉勁為主的同心地產,則在大肆吸納被拋售的資產。其中主要是房產、地皮和工廠,這些是最具價值的資產。
他的這種逆勢而為,與眾不同的做法,立刻就引來了媒體的注意。
“同心地產投入巨資收購物業,已成旺角地王!”
“同心地產再度入手金冠大廈、豪威大廈、錦興大廈,總投資為二十億港幣!”
“怡和置地賣賣賣,同心地產買買買!”
媒體紛紛進行報道,將同心地產最近兩年來的投資都給披露了出來。
這些投資只要想查,根本瞞不了人。畢竟每筆地產交易都得登記,更換房契地契,要查還是比較容易的。
經過這么一披露,市民們就驚訝的發現,這兩年來,同心地產已經入手了近五十座商業大廈,十五處正在開發的樓盤,以及五處待開發的地皮。
這還沒算上同心地產參與港燈、會德豐的收購,并且還入手了九龍倉、聯合地產的股票。
加在一起,這些投資的總數大約在三百億港幣左右。如此巨額的投資,實在是令人驚訝。
尤其是現在,各大洋行、華企都紛紛遷冊,都不看好香江的未來,可是同心地產卻是逆勢而上,就更顯得另類,且不被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