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業回到河西武威之后,接連向遠在陽關的戴望寄去了三封書信,向他詢問胡椒商路的重新籌建情況。
戴望的書信很快被信使帶回,上交到涼州都督府衙中。李嗣業坐在案幾前,伸手撕開書信,對信上的內容開始細細誦讀。
去年在大勃律以及北印度的戰爭花去了六個月的時間,也使得胡椒商路中斷了半年之久,戴望心中惋惜心疼,連帶著胃口也增大了許多。由于唐軍控制了整個北印度區域,不似以前在耶薩婆曼的眼皮下過日子有所顧忌。如今鋼刀和案板都在我們的手里,針對北印度的掠奪也越來越肆無忌憚。
至少短缺的半年時間,他們要迅速找補回來。戴望從印度征調了大量的牛,又抓了許多達利特賤民,這些人沒有資格村落中居住,不能參加集會和宗教活動,所做的體力勞動也是最卑微下賤的。
戴望諸人則沒有這種想法,對于他來說只要肯賣力,管你是高種姓和達利特,基本沒多大區別。
他把這些達利特奴隸安置在從印度到陽關的每一座驛站中,每個驛站十到八人,只需管飯即可。這些人也肯安心工作,至少在驛站中他們不會受到人格上的壓迫,北印度人將他們稱之為驛奴。
驛奴們趕著牦牛牲畜來往于各個驛站中間,運輸效率遠勝以往,所耗費的投入也極為巨大。
這是李嗣業執掌三鎮政權與之相輔相成的勝利保障,用軍事力量為經濟活動保駕護航,同時經濟活動反過來又哺育軍隊。控制北印度不止是為了壟斷控制國內的商路,更是要用胡椒資源從大食,拂菻等國換取大量的金銀物資。
跨國貿易從來就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和財富掠奪能力,歷史上市值最高的企業荷蘭東印度公司曾經富可敵國。
自從李嗣業掌控吐火羅,襲取大小勃律之后,兩個對南亞次大陸虎視眈眈的政權都喪失了地利之便。吐蕃與印度之間相隔著喜馬拉雅山,原先本來有大小勃律作為通道進出克什米爾,如今皆為李嗣業的安西軍所控制,北進的通路完全被阻擋。自從吐火羅落入李嗣業手中后,大食也喪失了與印度的接壤之地。
吐蕃和大食等國對香料也有極大的需求,但開放關口允許兩國商旅進入北印度,商旅中難免出現一些企圖搗亂的探子。為了避免這些人進入北印度,戴望向李嗣業提出建議,在大勃律都城建設市場。歸仁軍將從北印度掠奪來的香料放在市場中,出售給前來求購的吐蕃商人。面對大食也是這般如法炮制,在帆延的羅爛城中開設市場,所有從大食和拂菻過來的商旅也必須在市場中采購香料。
這樣一來,北印度的諸邦就成為被李嗣業的勢力護佑在懷抱中的寶貝疙瘩。
從戴望寄來的書信中表示,這些時日陽關的西域商會平均每天都會接到兩石胡椒,一個月便是六十石,一斗胡椒的長安定價是六百貫一斗,每個月所賺取的收入就是三十六萬貫,這種掙錢速度遠遠超過了朝廷的少府寺鑄幣。
不過財富的迅速擴張也會引起朝廷以及其他勢力的覬覦,李嗣業也給戴望回信,表示應該早做準備,從今天起減少胡椒運送的量,增加檀木這種貴重木材的運輸量。
戴望不明白李嗣業這樣做的用意,只能百分百相信李大夫的做法,決定胡椒和檀木對半運輸,每運輸一石胡椒必須運輸一石檀木。胡椒全部供應了代理商,但檀木卻被李嗣業全部收斂至武威城中,運輸至驪山華清宮下,似乎有別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