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郭子儀退守到漢中后,不斷招兵買馬鞏固力量,并且命人前往蜀中尋求支持。執掌蜀中的是李亨的第十三弟李璬,頗受李亨的信任,得以繼任川中劍南節度使。但李璬不知是得了李亨還是李輔國的授意,對名滿天下的郭子儀頗為忌憚,因此只給郭子儀調撥了三萬石糧草,卻沒有給派任何武裝力量,也沒有給他征丁的權力。
郭子儀手中所掌控的不過是漢中的幾百里土地,人口也不過幾萬戶而已,能夠在一年內征丁兩萬,已經極大地透支了漢中的民力。而蜀中號稱戶數百萬,天府之國,卻不肯派一兵一卒參與郭子儀收復關中的大業,
如今郭子儀兵力不足的弊病終于顯現了出來,漢中被李嗣業大軍包圍,南陽方向不肯派人援助,向蜀中去信求援,李璬說是要率兵來援,但郭子儀在河西軍的圍攻下,足足等待了十幾日后,絲毫不見有蜀中的精兵前來相救。
郭晞義憤之余也勸說父親撤到蜀中奪取了李璬的節度使,這樣利用蜀中的戶口賦稅,將來訓練出強兵十幾萬,將來也有機會收復漢中,進取關中。而現在父子二人被迫在漢中堅守,得不到朝廷一絲一毫的援助,又何苦來著。
郭子儀卻不同意兒子的看法,開口教訓郭晞道:“我們為何被稱之為忠,叛賊為何被稱之為逆,你我父子為何受漢中百姓愛戴。不正是因為我們對大唐忠心耿耿,我們是以順誅逆。為父就算看不清天下大勢,但也知道千秋萬古彰顯的是忠孝節義,就算有一時的時運不濟,也不能變易其節。若都如李嗣業那般,前半生積攢的的英名也將毀于一旦。”
郭晞蹲在地上苦著臉說道:“可是如今這大唐的世道,我看這當忠臣也太難了吧,父親名聲越好,就有越多人的認為你是假裝忠臣,總有一天會露出真面目。父親你的功勞越大,他們就越認為你勢力太大,怕你威脅到皇帝威脅到朝廷。可那些威脅到朝廷和皇帝的人不就早露出來了嗎?他們不去對付李嗣業和史思明,反而幫著他們來拖我們的后腿,天底下哪有這樣的事情。”
“人心最險惡,人心也最復雜,這樣的話我已經給你說過無數次了,可正是這樣,我們才要越發堅持自己的內心。那些詆毀我們父子的人都是以己度人。他自己是什么樣子的人,才會用最大的惡意來猜測別人。但大多數天下人的頭腦是清醒的,他們可以通過我們的行跡,來判斷我們是怎樣的人,只要做出我們認為正確的事,天下人自然會向著我們。”
父子二人經過一番交心的長談之后,目光共同投向遠方的天際,河西軍的旗幟在四野中隨意飄蕩,卻沒有一支真正大唐的軍隊前來救援他們。
李嗣業獨自策馬來到城下,對著城上高聲勸降道:“郭子儀,如今做忠臣的對你來說還有什么意義?想當初你與我勢均力敵,朔方軍也是名滿天下,如今卻只剩下三萬老弱病殘,以你的能力何至于此。辛苦奮戰半生卻連連被人掣肘遭受敗北,如今天下大勢已不可逆,與其兵敗被擒,倒不如早早歸降與我一同供奉當今皇帝,凌煙閣的頭號功臣依然是你,位列三公封王之位依然能夠給你!“
“哈哈哈!”郭子儀挑起倔強而消瘦的下巴,蒼白的胡須愈顯堅韌,他高聲笑道:“李賊,你的出身底細我一清二楚,想當初你不過是關中高陵縣一勇武匹夫,入長安流落街頭賣藝為生,若非太上皇慧眼識才,與草莽之中提拔你為太子內率千牛,何止于有今日的威風。你后入隴右為官,得上皇青睞重用,最后升任三鎮節度使之位,得以封異性王,竊得三公之位,卻不思報國,施行叛逆之舉,使天下人神共憤,實乃忘恩負義之徒也。汝與安賊祿山乃是一丘之貉,必將背萬世罵名!”
李嗣業身后的眾將聽得氣惱,紛紛要提兵上前攻城,李嗣業卻擺擺手說道:“自古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改朝換代本就是常理天數,汝等不必氣惱。”
他又對著郭子儀高聲喊道:“郭子儀,我再給你三個時辰的時間考慮,若三個時辰之后依然執迷不悟,我定要攜火炮攻城,到時候悔之晚矣。”
“我呸!逆賊,看箭!”
郭子儀三子郭晞怒罵一聲,從士兵手中取來長弓,搭上箭矢對準李嗣業拋射過去,但由于距離太遠早已失了準頭。李嗣業慌忙轉身避過,策馬向后退出了幾十步。
李嗣業其實是在等關中送來大批量的火炮彈藥,到時候百炮齊發連綿不絕,足夠漢中城和郭子儀這老將喝一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