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玄元朔六年,也就是李豫大歷二年,以長江為分界線的南北方勢力正式形成,北方是李嗣業扶持的皇帝傀儡,國號依然稱唐。南方才是大唐的正朔,以李豫為首的朝廷。
劃江而治的說法還不算正確,長江的上游在蜀中境內,這里整個已經是李嗣業的勢力范圍,不分江北江南,但在中游的長江以北,擁有黃鶴樓的江城,還有荊門和襄陽都還握在南朝廷手中。
襄陽是荊州的北大門,而荊襄則是連通蜀中和漢中的戰略要地,長江和漢江分別從蜀中和漢中順流而下在江城匯聚。只要打開襄陽,荊襄唾手可得,只要奪得荊襄,便可挾中原,漢中,蜀中之力供應南下戰爭,更能夠控制長江中上游,對下游形成戰略優勢。
所以從元正開始,李嗣業便開始統籌全國之力,組織十三萬軍隊南下會攻襄陽,同時要求關中,河北,河南道等地轉賦稅為軍糧,為大軍提供軍事保障。
三月初,他親自率十八萬大軍南下,以岑參、高尚、嚴莊為幕僚團,以段秀實,白孝德、田珍、崔乾佑、田承司、薛嵩、李懷仙等人為大將,調動玄武火炮五百余門,巨型孔明燈九百多架。從運河來往調運糧食和火藥的船只多達三千多艘,所支援戰役的民丁征調了二十萬。
因此李嗣業自信地認為,三個月之內,襄陽必然能夠拿下,否則將變成一片焦土。
李嗣業所做的準備工作也不僅僅是這些,他還把郭子儀的三子郭晞和張巡的河東蒲州家中的老母和宗親全部綁來帶上,同時又帶上了昔日投降的李光弼,宰相崔圓、房琯、以及一干朝中郭子儀的故友,以達到勸降攻心的效果。
大軍很快到達了南陽,駐扎在襄陽城外的田承司前來見他,匯報襄陽城守軍的情況。
“啟稟主公,襄陽城內唐守軍共有五萬余人,郭子儀為主帥,任命張巡為副,兩日日夜輪換巡守城墻,從無懈怠。”
這些情況李嗣業都能夠猜到,也沒什么新奇的,他問田承司道:“以田公之見,我十八萬大軍三個月之內能否攻下襄陽。”
田承司聽罷悚然一驚,猶豫片刻上前叉手說道:“啟稟主公,三個月怕是不行。”
“孤此番動兵之規模,乃歷次征戰之最,動用輜重之多,耗費彈藥之巨,遠勝云州幽州等大城,難不成這襄陽城是銅墻鐵壁?”
“雖不是銅墻鐵壁,但這襄陽也絕非昔日之襄陽,當年李亨南下之后,便派人對城墻進行加固,后郭子儀從漢中撤到襄陽后,針對我軍的玄武炮也修繕了許多城防設施。為了防備火藥和猛火雷,他們在城墻上也修建了許多堡樓,城中拆掉了許多木建筑,全部用磐石和青磚構筑房屋,房屋之間或以石甬道相連,或以地道鑿出洞穴。屬下曾派人乘坐孔明燈上去查探城中形勢,其結構相互勾連蔚為大觀,只要敲響銅鑼,一盞茶之內滿城軍民全部消失不見,都轉移到了地下。”
“就算主公對城墻下手也恐怕很難,青磚所砌城墻全部用熬煮糯米拌以石灰,外面封以鐵汁,雖千鈞之錘亦不能撼動。”
李嗣業的臉色陰沉了下來,坐在胡床上前傾問他:“那你認為,我軍需要攻城多長時間,才能夠如愿拿下襄陽?”
“至少半年,或許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