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行事不能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還要從多方面進行考慮。
就算他選擇了與李靜芝私奔,就算李靜芝同意了,但這同樣也是對李靜芝的一種變相的傷害。
好在,事情也沒有那么糟糕,李靜芝的父母,也并非不通情理的人,在李靜芝的央求之下,還是答應了給予黃志道三年的時間,只有他展現出非同一般的潛力,才能夠迎娶李靜芝。
這種潛力,無外乎功名利祿,再者就是商賈之道。
不過,黃志道的志向,一直都是功名,并且從來不曾改變。
商賈之道,就算富可敵國,但卻不能救國,只能淪為高位者宰割的對象。
只有走仕途一路,他才能有大展宏圖的機會。
在三年的時間內,李靜芝的父母,并不會為其主持婚嫁,可是一旦超過三年,那可就另當別論了。
這樣一來,更加堅定了黃志道決心的同時,還可以作為一種激勵。
不過,這并不能改變他眼前的困境,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他除了讀書的本事之外,幾乎沒有什么維持生計的本事,平日里也就為別人寫寫信,抄抄書,才勉強度日。
對于黃志道的艱難處境,李靜芝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為了讓黃志道讀書,李靜芝更是背著父母,偷偷的接濟于他。
黃志道沒有拒絕李靜芝的好意,也沒有講究什么所謂的風骨,他只知道,如果他不能在三年之后的鄉試上嶄露頭角,可就要徹底與李靜芝絕緣了。
他當初可是言辭鑿鑿的答應了李靜芝的父母,如果在三年之內不能闖出名堂,那他到時候就要主動不再糾纏李靜芝,如果他選擇出爾反爾,只怕就連他自己都會感到羞愧難當。
他清晰的記著,當初在鄉試之上,那種全身緊繃的感覺,那種緊張,甚至比第一次面見圣上,還要更加嚴重。
好在,老天并沒有玩弄于他。
那年,他成功的考中了舉人,并且高中第二名亞元。
那直到現在都忘不了,當時的那種喜悅,李靜芝的父母,乃是很守信之人,在他高中之后,便答應了把女兒下嫁于他,這并不是勢利眼,乃是為人父母都存在的苦衷,沒有物質條件的感情,終將敗于現實。
況且,當時以李靜芝的家世,以及李靜芝的相貌,就算沒有他的存在,要想嫁一個解元郎,都并非難事。
有著李靜芝的默默支持,他才一路歷經艱險,走到了今日這一步。
其實,相比于那種平靜的生活,在他進入官場之后,李靜芝跟著他,過的日子,其實還是充滿了荊棘的,在官場之中,可是有不知多少人,都對他這個清流,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李靜芝,原本應該是一個富家千金,理應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所以,在黃志道的心里,也一直都對李靜芝懷有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