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儒對于自己的侄兒,可是寄予厚望的,原本按照他對這屆考生的理解,憑侄兒的才情,十有八九能夠位列前茅,甚至奪取大小三元的偌大殊榮,也并非沒有可能,只不過,在做完評判之后,這讓他的心里忍不住憂心忡忡。
在前十的試卷里,可是有著三份不同凡響的試卷,在沒有放榜之前,就算是考官,也沒有私自拆開密封的資格。
科舉制度,雖然仍舊很難杜絕害群之馬的存在,其實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公平的,更是給無數的寒門弟子開辟了一條光明大道,在科舉制度之上,不管你是處于何種地位的人,都要經過同一場考試,用自己的真才實學來贏得進入仕途的機會。
在最初之時,科舉考試并沒有出現太多的問題,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科舉制度漸漸的開始顯現出來了一些致命弊端。
太祖皇帝發現,這所謂的科舉考試,已經變成了一些人謀取利益的工具,因為這個時候還沒有相關的密封制度,所以那個時考官在批示試卷的時候,是能夠看到考生名字的,正是因為這樣,有一些考官在閱卷時,就會故意對自己熟悉的人手下留情,甚至還會刻意給他高分。
甚至這件事情逐漸還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想要榜上有名,只有才情還不夠,如果不交好考官,那考官在閱卷之時,對于你的成績,可就要大打折扣了。
所以,每一次科舉,考官都是最大的得益者,每一次都會賺的盆滿缽足。
這樣一來,科舉制度也就徹底失去了利用科舉考試來廣納天下賢才的意義,往大了說,這一種做法會使得國家不斷流失棟梁之材,最終將會導致國之毀滅,所以,太祖皇帝非常重視這一現象,就責令相關人員必須得想出解決方法,后來,他們就想到了將考生的名字給糊起來的辦法。只有等到全部閱卷完畢之后,卷子上的名字才會被揭露出來。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在每次科舉之前,朝廷都會對這些考官嚴密的監控起來,防止有人私通考官,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
雖然仍舊有弊端存在,但這樣卻極大的改觀了徇私舞弊的現象。
陳劍儒雖然能夠憑借著字跡,認出哪一份是自己侄兒所作,但其他的兩份,可都是不弱于自己侄兒的試卷,甚至有一份提出的觀點,更是讓人眼前一亮。
這件事情,確實讓他的心里難免有些苦澀,陳家想要興盛,就必須得出現一些英才,如此才能繼承陳家偌大的家業,獨當一面。
只可惜,他的幾個兒子都難當大任,只有一個中了舉,但在會試之上,卻一直都屢試不第,一連考了幾科,甚至就連三甲都沒有考中,至于其他的幾個兒子,就更不成氣候了。
如果將偌大的陳家交到他們的手上,只怕陳家就離衰落不遠了。
反而是陳文和這個侄子,在很小的時候,便表現出了驚人的天賦,在踏入科舉之后,更是一路過關斬將,先是連奪小三元,在不久之前,更是一舉奪下了長安鄉試的魁首。
按照這個架勢下去,陳文和可是極有希望再中大三元的,這樣一來,陳家也就興盛有望了。
只不過,現在的陳劍儒,也就只剩下苦笑了,一切的決策權,都在陛下的身上。
如果這件事情是由他評定的話,他還能鋌而走險,將自己的侄兒順勢推上會元的位置,畢竟,這三份試卷的相差并不是很大。
可惜,這件事情的決策權,并不在他的手上,只有陛下才是掌控著生殺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