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保護傘公司一再壓制浣熊市毀滅的真正原因,可沒有不透風的墻,便是熱度在如何消散,關于生化威脅依然會被民眾記住。何況,保護傘公司對生化武器(B.O.W.)進行開發和實驗,甚至是在黑市上對其出售,又多少加速了這種恐懼。如果說浣熊市事件是個起因,那么其余的一些地方就點了新的火苗。
一切事情疊加在一起,致使民眾開始對全球制藥聯合會產生不信任,或者說對制藥機構均產生了抵抗心里,而且偏偏保護傘公司還是全球制藥聯合會董事會的一員,所有的流言與真相交錯,這更增加了民眾的疑慮。
核電站事故是一方面,生化武器是另一方面,哪一方面都足夠吃一壺的。
保護傘公司若是敗了官司,面臨的是分擔浣熊市這數十萬平民死亡的責任。這可不是電影場景,可以一筆帶過的,只要國家體系還存在,保護傘公司還沒有做到一手遮天的地步,或者保護傘公司還沒有敢于邁出那逆天的一步,保護傘公司多少得順著流程來。一旦敗訴,單單是應對賠付條款就得折胳膊斷腿。
賠付或許保護傘公司能應對,畢竟人家是涉及各行各業的巨頭、寡頭,最多是在體量上縮一圈。可敗訴所牽扯到的是一系列的問題。這會致使大眾喪失對產品的信任度,乃至于國家限制批準他們銷售。而無法銷售意味著他們也就沒有生意可做了。
一旦連保護傘公司都扛不住,處于全球制藥聯合會的其余公司多少會受到波及,何況保護傘公司還是全球制藥聯合會的董事之一,這是個連鎖反應,弱小一些的制藥公司甚至會因此倒臺。
但是,這也是個重新洗牌的機會,隨著保護傘公司的倒臺,各行各業都會空出大量的蛋糕等待分食。
制藥公司們意識到他們必須做出選擇。
聯合會最終決定與起訴方達成協議,他們盡全力來協助對于保護傘公司的訴訟,甚至將所有暗自與其有關聯的公司都供出來。起訴方一心想要擊垮保護傘公司,于是接受了這個協議,不過他得保證不會對聯合會的其他公司做出任何法律行動,畢竟保護傘公司的那些非法研發,聯合會其余成員脫不開關系。
只是,所有人都小瞧了保護傘公司,準確的說是錯誤的判斷了保護傘公司真正的力量。
當保護傘公司完全運作起來,不論是在輿論上,還是制度上,所有的風向都開始轉變,站錯位置的全球制藥聯合會立刻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可已經來不及了。這是個所有人都無法預料的局面。
哪怕余波不斷,全球制藥聯合會也不得不吃下了這顆苦果,割地賠款是無法避免的,蛋糕沒吃上,反而把自己的碗筷都交出去一部分。但他們當然不會就此甘心,BSAA正是在他們的資助下運作的,其主要出資人是原全球制藥聯合會中的11個核心成員,當然是秘密進行的。
不過,便是全球制藥聯合會都沒有想到,隨著BSAA組織的運營和擴張,當他們的勢力隨著保護傘公司的腳步遍布全球后,已經成為了一個隱藏在保護傘公司之下的秘密機構,完全不在受制于全球制藥聯合會,形成了自身的一套系統。但也會接受全球制藥聯合會的一些行動安排。
不過,由于不像保護傘公司那樣已經有了幾十年的運營,BSAA組織還是青澀的,部分分部也才建立幾年而已,還有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