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三十出頭名字叫何愛鳳的女知青會裁剪,她吸引了黃瀚的注意。
因為黃瀚打聽八個女知青的長處時,另外七個人都說何愛鳳一直在裁縫店干活兒,不僅僅會裁剪,人家都夸她手藝好。
黃瀚記得許多曾經流行過的服裝款式,他能夠畫出草圖,但是不會裁剪。
他需要一個能夠明白自己意圖,并且有裁剪手藝的女工和張芳芬、方桂蘭一起決定服裝的款式,統一下料。
黃瀚決定先生產“喇叭褲”試水,利用星期天花了一整天時間完成了五個規格五十條“喇叭褲”的定型、下料。
一起工作了接近八個小時,黃瀚發現何愛鳳的領悟力和裁剪手藝比方桂蘭強多了,張芳芬這個做了一二十年縫縫補補的也不如她。
張芳芬雖然發現黃瀚要求生產的牛仔褲樣子古里古怪,但是她已經對兒子有了盲從,根本沒說什么。
當下三水縣的電視機保有量很少,女工們難得有機會看電視。
中國引進的第一部美國電視劇《大西洋底來的人》,三水縣幾乎沒什么人看到過,當然沒見過“喇叭褲”。
“喇叭褲”才在南方流行,這股流行風剛剛刮到滬城。
三水縣只是一個小城市,“喇叭褲”還沒有開始流行,八個比較土氣的女工無法接受這個新生事物,一個個瞪大眼睛瞧著那大得夸張的褲腳,人人覺得不可思議。
她們心里都認為,這種樣子的褲子太丑了,做出來賣得掉嗎,別浪費了那么好的勞動布啊!
黃瀚讓她們不要大驚小怪,認真做好每一條褲子,一樣的以一塊錢一條計件。
“風牌”商標的注冊已經報上去了正在審批中,黃瀚設計的標志就是一撇外加漢字“風”,類似于耐克的一鉤。
很明顯,沒有人看好第一批喇叭口的“風牌”牛仔褲,這得經得起市場檢驗。
黃瀚的計劃是生產二百條讓成勝利送去五表姐的店里銷售,批發價算十四塊,建議零售價十八塊。
成本是多少錢?嘿嘿!只不過比“雙肩包”的成本高幾毛錢,滿打滿算不超過八塊錢一條。
為了一炮打響,堅定所有人的相信,黃瀚親自抽空來檢驗質量。
不賺黑心錢是底線,只要是黃瀚參與的產品,最起碼得做到質量無可挑剔。
這不是吹牛皮,黃瀚就是以挑剔的眼光檢驗產品,不容許任何瑕疵,連線頭清理得不干凈都要返工。
黃瀚不可能每一次都監督裁剪和下料,把這個工作交給了何愛鳳,故意沒說影響了她的計件工資怎么辦?
跟黃瀚其實沒有血緣關系的奶奶趙秀貞只比名義上的大兒媳李秀珍大三歲,倆人幾乎同時生孩子坐月子。
自從李秀珍來做縫紉,趙秀貞就特別喜歡往黃瀚家西房間跑,有時一待就是小半天,無他,這里熱鬧有人嘮嗑。
房子砌好了,黃瀚家的房子里多了八個女知青更加熱鬧,趙秀貞每天都來這里聽大家談笑。
她還幫著方桂蘭接接拿拿,幫著清理線頭、布屑,有時還拿起針線縫幾針。
見黃瀚下達任務并且指點女工們做褲子,趙秀貞很是眼熱,她拉住黃瀚的手道:
“我不會用縫紉機,但是會做針線活兒,有沒有鎖紐扣眼的活兒,我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