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二十二個女工正式上班,當天中午黃瀚就帶著高秀紅等等托了關系的十八個女工來參加排班。
被縣委指名道姓要特事特辦,效率高得出奇。
三天后,“自強服務公司”的手續下來了,三水鎮領導班子親自上門送營業執照和招牌,一路上還有三水鎮的宣傳隊吹吹打打好不熱鬧。
三水鎮一把手和錢國棟為“新風服裝箱包廠”正式掛牌,炮仗放了一籮筐。
其實在掛牌前一天,不連方桂蘭四人,已經有四十八個女工正式上班。
廠里半個月前增添了八臺滬城生產的工業縫紉機,加上二十臺租賃的縫紉機,完全能夠滿足四十四縫紉女工使用。
還有三個有裁剪手藝的女工專業負責出樣、下料,何愛鳳被委任為半脫產的車間主任,廠長是經理張芳芬兼職。
剛剛上班的女工們由何愛鳳為首的八個女工培訓了半天,第二天就開始縫紉“喇叭褲”,人人都能夠勝任,只不過有人手腳慢些罷了。
縫紉褲子最簡單,黃瀚不急于求成,先讓女工們熟熟手。
他明明已經確定了兩款牛仔衫、一款夾克衫也不在這個月生產,而是準備留到下個月推出。
有了集體的牌子和招募幾十個女知青的光環,布料問題果然好解決。
宋春華拿著“自強服務公司”的介紹信找到東方紅布廠,人家廠長二話不說就批了,并且答應把“新風服裝箱包廠”的用量納入生產計劃。
其實人家答應得這么爽快不僅僅是集體的牌子和黃瀚家的名氣,最主要的原因是縣委王秘書給廠里打了電話,要求“東方紅布廠”給“新風服裝箱包廠”供應布料。
并且指示只要能夠證明“新風服裝、箱包廠”是用于生產,不是用于倒賣,必須滿足該廠的生產需求。
這個時代有許多條條框框都不合理,計劃物資做出來的商品未必就是計劃商品。
比如說買布要布票,買現成的衣服,就用不著布票,也沒有“衣服票”這種東西,直接給錢就行了。
買肉要肉票,八一年八二年豬肉平均七毛左右一斤,但是買熟豬頭肉就用不著肉票,五毛錢一斤。
用不了多久國家就會執行價格雙軌制,計劃內的原材料比例會逐年下降,最后退出歷史舞臺。
黃瀚記不清三水縣究竟是八三年還是八四年再也不要布票,只記得布票作廢比糧票先行一步。
“東方紅布廠”規模大,產品經常獲得省優部優榮譽。
“新風服裝箱包廠”的用料納入計劃后,意味著只要是“東方紅布廠”生產的品種,“新風服裝箱包廠”都能夠購買。
兩家廠子都在“黃陳居委會”轄區,距離不足一里路,肯定節約太多運輸成本。
以后但凡發現“新風服裝箱包廠”需要的某種布料“東方紅布廠”沒有,還可以采取“串換”的模式操作。
因為“東方紅布廠”的拳頭產品“勞動布”聲名赫赫,用這個計劃“串換”其他品種的布匹很容易辦到,一匹計劃換兩匹甚至于更多也是有可能的。
“串換”計劃是八十年代初七十年代末慣用的手段,不違法違紀,屬于互通有無的正常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