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后,國家的經濟實力截然不同,每個城市都搞亮化,有些城市甚至于亮得過了頭被上層批評。
但是八十年代根本沒亮化這個概念,能夠在街道、主干道上多安裝幾個路燈就不錯了。
三水縣的七八十年代根本沒燈箱廣告這種玩意兒,九十年代初才漸漸的多了起來。
兒時的記憶中的八十年代初,縣政府大門前僅僅是二十幾個外表涂了紅色、綠色等等顏色油漆的白熾燈。
最亮,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百貨公司,好家伙,經常是圍了里三層外三層瞧熱鬧的群眾,因為那里最亮,有一個按裝了幾盞日光燈的櫥窗。
櫥窗里有一些玩具,黃瀚至今都記得那個不時敲鑼的玩具熊,記得那一列在一段軌道上兜圈子的玩具火車。
既然三水縣商業步行街已經是“敢為天下先”的成果,那就錦上添花讓這條街美過南京路。
之所以黃瀚心里有了這個計劃,當然得益于三水縣地盤上有熱電廠,以后的三期工程還將要有完全是三水縣投資的兩臺三十萬千瓦發電機組,電力有保障。
其實燈箱僅僅是照明而已,用不了太多電力。
黃瀚準備設計出燈箱在西大街安裝,每隔三十米不到就在街兩側樹立兩個對稱的燈箱,總量七十二個。
展示內容當然不全部是“風牌”服裝、鞋帽、皮帶、領帶之類的廣告,一半內容用來公益宣傳。
沒有后世的材料,肯定會導致燈箱的制作難度加大,沒有LED光源用白熾燈、日光燈,就必須經常換壞掉的燈泡、燈管。
這些都不算困難,周東錦這個人手巧,只要黃瀚指點他做成一個,七十二個就算有了。
這個時期蘇南省應該沒有印刷燈箱廣告的地方,也沒有專用的廣告紙怎么辦?
容易,陶元明接觸的文化人不僅僅越來越多,層次還高出不少,雇傭些繪畫水平不錯的,讓他們在透明玻璃上反著繪畫、寫宣傳標語。
這種燈箱廣告一樣的亮堂,還有了巨大的特色,每一個燈箱廣告都是獨一無二的!
肯定不可能相同啊!都是手工繪制,當然要讓繪圖的文化人發揮想象力。
當然,想象力不能偏離宣傳主題,也不能過于另類,文化人拿出草稿時,黃瀚會一一審稿。
黃道舟見兒子走著走著慢了下來,不看商店看街道,還在數步子,奇怪道:
“黃瀚,你又想干什么?”
“爸爸,你認為我們風牌專賣總店的櫥窗漂亮嗎?有沒有起到廣告作用!”
“這毫無疑問啊!那里最亮堂,還有大彩電循環播放我們的《關山酒》、《千里之外》音樂片,每天瞧熱鬧的不知多少。櫥窗里模特兒身上的樣衣總是賣得最好!”
“我準備在街上弄七十二個如同縮小版的“風牌”總店櫥窗做廣告,這種東西可以叫做燈箱廣告,燈箱也就是一米寬兩米高,厚度二十四公分的樣子!”
“那究竟是個什么樣子?我腦子里根本沒感覺呀!”
“不要緊,我過了春節指點周東錦師傅做一個出來,你就有感覺了!”
“嗯!我知道廣告宣傳很重要,我肯定支持你!”
“要不你們“全力企業”買十八個燈箱廣告吧!”
“可以,但是太貴了我可不做冤大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