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候官司王司正在勤政殿求見!”
趙俊生喝完粥,擦了擦嘴,起身道:“我先走了,你們慢慢吃!”
“恭送父皇!”
花木蘭在后面喊:“周記首飾鋪今天要把語桐冊封典禮上佩戴的首飾樣品給送過來,你抽個時間一起去看看!”
“好,等送到了派人告訴我!”趙俊生說完揮揮手走了。
到了勤政殿門口,趙俊生見王坦之正在大殿門口來回走動。
“臣參見陛下!”王坦之上前來行禮道。
趙俊生問道:“你這么早來見朕有何要事?”
王坦之回答道:“陛下,據候官司派駐在各地的據點暗探報告,自從朝廷公布了對王承明殺人案判決結果之后,各地不少儒生對這個結果不滿,有激進者煽動其他人聚眾鬧事,更有甚者正打算過了上元節就趕來長安聚集,想以此逼迫朝廷讓步,對該案重新審理!”
趙俊生皺眉道:“這幫書呆子,放著好好的書不讀,一個個也忒不安分了!你覺得朝廷下令在各關隘攔截這些儒生,然后遣散他們可行嗎?”
王坦之抱拳回答:“陛下,恐怕不行,您忘了,今年是科考年!”
自從趙俊生在乾國舉行科考,以科考選拔人才入仕為官之后,各地士子儒生們是蜂擁而至,這雖然給士族豪門設置了不小的障礙,但士族豪門底蘊深厚,真正有才學的人反而比寒門要多得多,而科考對于豪門士子儒生們來說也是天大的福音。
剛開始趙俊生規定科考是每三年舉辦一次,舉辦了三屆之后,趙俊生發現如果按照這個速度下去,要不了多少年,大乾的官場就會人滿為患,后來趙俊生經過深思熟慮,決定把三年考一次改為五年考一次,最多只能考三次,三次考不上就不能再考。
通過這個改變,大乾的官吏始終處在半飽和的狀態,這些年一直沒有出現中了進士的學子們還要等有了實缺才能上任的現象。
通過科舉考試入仕途的官員在起點上比從吏提拔起來的官員要高,晉升速度快,上身的空間大,這也是科舉對于學子儒生們的魅力所在。
趙俊生拍了拍額頭:“差點把這事給忘了!如此看來,這攔是攔不住了!這樣吧,等這些學子儒生們到來,候官司派人盯著他們,一旦他們有聚眾鬧事的行為,立即把帶頭的人控制起來,儒生們沒有領頭的人,自然就不會再鬧事了!”
“諾!”
科舉考試定在三月初五,學子儒生們為了更好的熟悉考場和環境,很多人都會提前一個月抵達長安,甚至有人更早,就比如現在,有很多學子儒生們在年前趕來了,過年都是在長安城內過的。
王坦之走后不久,作為尚書省的頭號人物,裴進來到勤政殿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