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行業是一個封閉的、半市場化的行業。
電視臺買劇要么看人,要么看明星。
歸根到底還是看人…
現在,網絡劇已經打開…
橙子暫停了很多電視劇相關的制作,保留了小橙子、小橘子兩大專門制作網劇的公司還有東陽正午這個專門做正劇的公司…
橙子本埠除了幾位名導的作品會快速通過綠燈,不再制作其它類型劇…
一個企業在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企業判斷的標準會有所變化。
當前電視行業的收視率作假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收視率90%以上都是假的。
廣告商們投放的廣告都是建立在這些假數據上的。
這種花錢買數據到了一種什么程度呢?
一集電視劇高的要花50萬元去買一個電視臺的收視率,讓他的收視率達到1%以上。
那對制作方來說,你不去買收視率的話就沒有廣告愿意來投;
而電視劇如果沒有收視率保證的話,電視臺是不會要你的劇的。
死循環,這種情況下不買收視率是沒辦法的。
橙子當然也是可以買的,但是這樣的現象違反了一個文化企業、一個行業的法律責任和道德原則。
所以,很干脆的選擇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網絡劇。
老王就有點慘了,丫直接放棄了電視劇業務:“辦公室一下子就空了一半,那些同事跟了我那么多年,他們只會做電視,結果你忽然讓他們一下子就解散了,還是很無奈很痛苦的。”
“你可以跟藤遜、愛奇藝或者優酷簽約的!”
“怎么個簽約法?”
“兩種方式,第一種是他們參與投資,你把節目拿到他們網站上播,達一定點擊率后,可以參與廣告分成;第二種就是純粹買斷…我選擇的是第一種,賺的相對來說少一點,但有賭性,做得好,就能拿到高分成!”
“他們能開得起價格嗎?”
“…你控制一下成本,多用新人,專注電視劇本身,反正三千萬的版權費還是能談下來的!”
“行,我回去跟曉萍商量一下。”
“等時機成熟了,咱們一起做一部超級網劇,單集成本超過1000萬的那種!”
“單集一千萬?”
“等到付費用戶五千萬以上,就能做了…老于,你怎么不說話?”
于冬苦笑了一下:“博納基本不做電視劇…”
“還是布局一下吧,電視劇帶來的營收很穩定。”
這倒是真的,上市以來,橙子的電視劇部門每年都能帶來固定的三到五億的利潤。
不過現在做影視的公司太多了,買一個IP,就敢召集人馬,吸引投資…
資本火熱到什么程度?
舉個例子:一家叫印記傳媒的公司,通過生產豬肉的高金食品借殼上市,把高金食品原來生產豬肉的業務全部置換掉。
依靠中美合拍片的光環,沒有什么作品的印記傳媒眨眼間就成了高端大氣的影視之星,受到市場熱烈追捧,市值一度達到500億之巨!
印紀傳媒就是那家DMG,參與制作《鋼鐵俠3》的公司…
人家對外吹噓手里有31部作品的IP——市場就信這套!
……
“現在的情況很明朗,中國六大公司還沒有形成,未來的六大將會有三家傳統公司,三家互聯網公司。”
“BAT?”
“B就算了,李艷紅做不了電影!”
“那是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