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種執行方式,也引起了那些人的反抗。
然后就打起來了,一切都亂了。
不過天淵的那些天神還算鎮定,一直在上空觀察著。
……
這個時候,李衍就在原地,沒敢動。
也在消化那股突然涌現的靈力。
然后,開啟了劇情任務獎勵。
天淵神主是劇情人物,狙殺了他,自然能得到一份獎勵。
李衍看了一眼那綠光閃閃的盒子,雖然想去舔,不過現在肯定不是時候。
“算了,希望這次獎勵可以給力一點。”
李衍知道要是自己想要去舔盒,遲早是會被發現異常的,甚至就算他們猜不準,也會直接認定你就是。
反正這個時候被抓到,怎么說都不好。
“不好,要突破了?”
這時,本來想看獎勵的,李衍突然發覺自己要突破了,且,估計動靜會比較大。
他也顧不上其他,連忙原地盤膝而坐,運轉心法。
李衍不敢有其他動作,靜坐,其實就是在誠意上下手的功夫,本次靜坐,如能于日用常行中省察此心,檢點此心,收斂此心,驗其動否?如有所動,查其所動為善為惡,為是為非,為道為欲,當制則制之,當止則止之,使其復歸于靜,寂寂然如如不動,做仙做佛做圣人全在此一招,養生之大要也全在此一招。
明言正心,儒門視為無上圣功,何謂正?或曰“止心不動”之妙,所言制心,不著意即著力,尚有勉強之意,言止心,則有不加外力,自然而然之境,心本不動,其動者或動于物,或動于欲,或動于情,無論內外之動,皆非其本心。復其寂然不動之本心,何用外力加持期間?本來如是,即便自然如是,不加人力修飾自高一招。
不動心實乃收心,即制欲止念之不二法門。
心一有念,心即是動,心到無念即是誠。喜怒哀樂之未發,念在何處?心在何處?在此未發時也。圣人功夫下手之處也在這未發之時。一發則不可收拾。禪宗重在觀念頭未起之處即是在此處耳。
在名利中可以制心,在福禍中可以煉心,當無事時可以省心,在靜坐中可以養心,心為生命之主宰,為善為惡,為圣賢為小人,全在此心之一動。能養得此心寂然不動,如止水般平靜無波,自由一番感悟。
養生之要首在養心,徒事形骸之養,存的軀殼又有何益?養心之要先求安心,心安則氣和,氣和則神怡,神怡則性見,見性則明心,之后自然與道相合。
故林鑒堂有安心詩一首:“我有靈丹一小錠,能醫四海心迷病。些兒吞下體安然,管取延年兼接命。安心心法有誰知,卻把無形妙藥醫。醫得此心能不病,翻身跳入太虛時……”
千古來儒釋道百家萬派,對人生修養之最高境界與最后歸處無不以心為全始全終下手法門
沖虛以養心,恬淡以養性,清明以養神,渾然以養氣,寬裕以養量,中正以養德,靜定以養精,無欲以養生,便可直達真元。
慎飲食,節房幃,行導引是從色身上祛病,戒嗔怒,省煩惱,寡嗜欲是從信心性上祛病。金蘭生謂:“寵辱不驚肝木自寧,動靜以靜心火自定,飲食有節脾土不泄,調息寡言肺金自全,恬淡寡欲腎水自足。”此為養心肝脾肺腎正法。
陽生于靜,陰生于動,此千古不傳之秘,世人皆誤以為陽生于動而陰生于靜,故欲要養陽元以壯腎氣,須從靜坐入手,靜坐之功夫可使元氣充沛,元陽日長。陽生則精生,精足則氣充,氣足則神全,神全則自可長生久視。
李衍此刻想起了自己通讀的言論,此時可以靜心凝神,聚精會神。
本來那些沖動的靈力,立馬平衡了起來。
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叩齒三十六,兩手抱昆侖。左右嗚天鼓,二十四度聞。微擺撼天柱,赤龍攪水津。嗽津三十六,神水滿口勻。一口分三咽,龍行虎自奔。閉氣搓手熱,背摩後精門。盡此一口氣,想火燒臍輪。左右輸鱸轉,兩腳放舒伸。叉手雙虛托,低頭扳足頻。以候逆水上,再嗽再吞津。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嚥下汨汨響,百脈自調勻。河車搬運訖,發火遍燒身。邪魔不敢近,夢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災病不能述。子午午前作,造化合乾坤。循環次第轉,八卦是良因。
不過短短幾分鐘,李衍便平息了自身的情況。
然后檢查了一下,便笑道:“還好,居然全留下來了。”
也不算因禍得福,因為這些靈力本來就是無害的,但李衍要是沒有任何動作,那他就不會得到更多的好處。
但有了之前的鎮守,他完全的吸收了那些靈氣,實力更上一層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