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已接近尾聲,大道兩旁的銀杏緩緩揮舞,余瀟好久沒有這么愜意的走在校園里。他聽著鳥叫,看著周圍來往的人,一切都很安詳。這些人騎著單車,戴著眼鏡,抱著書本肆意的走著,看著他們的模樣,你也根本看不出什么;可就是這一些在人群中都無法辨別的人,卻在這高等學府里暢游著。
這里并不是他的學校,他來到這里,只是為了聽一場講座。余瀟自從英語掛科后,痛定思痛,如同脫胎換骨一般,對知識越發的渴望。他決定踏出這一步,便要對得起自己選的這個新起點。在一個新起點上,所有的事情都要相應有所改變,若還是渾渾噩噩,不僅違背了當時的初衷,而且也會使得自己對不起自己。
互聯網在這個時代的意義對余瀟來說,是打破了不平等,或者說是幫助了“弱者”,使得有需要的人獲益練多。耶魯大學、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高等院校的公開課在網上就可以看到,清華北大等名人的講座也對公眾開放。各大院校已經逐漸公眾化,不再只面向自己的學生,這些資源不再封閉,每個人都能享受到那些尖子門生共同聽課的福利。
這一次講座的主講人是陳一丹,許多人也許不知道騰訊是有五大創始人的,這其中一個創始人就是陳一丹。1998年,他與馬化騰、張志東、許晨曄、曾李青一起創立騰訊公司;陳一丹被譽為“中國互聯網公益教父”和“互聯網公益第一人”,此次的主題也是與互聯網相關:“互聯網的中國夢”。
陳一丹從“憶往昔——騰訊的發展之路”、“話今朝——移動互聯網時代騰訊的機遇和挑戰”、“談使命——以騰訊法務為例剖析騰訊職能體系的使命”、“展未來-互聯網時代對創新人才的需求”等四個方面向在場的師生們講述了騰訊的創新之路。
演講完畢后,許多同學都排隊等著問他問題,余瀟雖然沒有問題,卻也想聽聽別人的問題。
只見一人喊道:“你好,陳老師,我想問一下互聯網時代的高速發展會不會對現下的一些知識產生挑戰,使得未來就業的方向和發展發生偏移?”
陳一丹道:“現在我們正處于一個創新發展的好時代,從互聯網行業看,新的科技和技術,給創新帶來更大的空間;全球的互聯,使互聯網思維深入人心,人們更多地在使用各類產品;互聯網的平臺化,極大的降低了創新的門檻,同學們的未來發展將有更大的機會。”
他頓了頓,又道:“所以你們要充滿信心,燃燒激情,年輕的時候不要怕闖!”
此時余瀟身旁的一人突然道:“您好,可以問您一個問題嗎?”
陳一丹注視到他,點了點頭:“可以啊。”
那人道:“我了解到騰訊最近有一款軟件叫微信,異軍突起,身邊很多人都逐漸開始使用它,可是我覺得它與QQ的功能并無異同,請問騰訊在未來如何對待QQ,如何實現產品差異化?”
周圍的人紛紛點頭,似乎也很好奇。
陳一丹緩緩道:“這是個好問題,但是我不能跟你說太多,我只能告訴你,他們還是有地方不一樣的,我們有不同的部門,所有他們是有區別的。”
這樣的答案顯然不是大家想要的,不過眾人也知道這行業的機密自然不會隨便告知旁人。
“你好,我有個疑問。”
“陳老師,我想請問...”
余瀟又被潮涌而上的人擠開了,這時他又看到一個學生模樣的人正在跟一個騰訊的工作人員談著什么。
余瀟走過去一聽,原來那位學生一直在問騰訊的工作人員是否有什么工作可以應聘,看來那個工作人員還是個高層。那個高層有些不耐煩了,可那個學生還是一直纏著他說著什么。
那個學生見此知道不好繼續糾纏下去,只好說:“您好,可以要一張您的名片嗎?”
那人擺了擺手:“我沒有名片,不過你可以把簡歷發我郵件,我可以幫你轉發。”
那人連忙道謝,并記下了郵箱地址。
余瀟也趁機記下了地址,雖然好像對他用處不大,不過他也感嘆道:看來有的時候人必須要厚臉皮一點,多一次交流就是多一次機會。
余瀟出了會議室,又徜徉在這百年校園內,只覺心情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