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說著,赫敏法杖一甩,在空中展現一組動態圖片,詳細解釋道:“這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3年,人類完成了基因組計劃后,得到了人類全部基因的測序,明白了人類所有基因片段的作用與表達結果。”
“當時的人類,包括學術界,都沒意識到這個計劃巨大作用。可以說,人類能建立越來越繁華的文明,主要的支撐,就是這個計劃。”
“繼續。”聽到有關現代與未來的隱秘,陳宇好奇心立刻被勾起。
“2003年,人類完成基因組計劃后,發現這些基因組并不能解釋人類的所有現象,隨即開啟了基因組計劃的后續,人類微生物組計劃。”
“在長達幾十年的研究中,人類終于確定了一個震驚世界的真相。”
“什么真相?”
“人類,主體其實是有微生物組成的。”赫敏語調平穩:“雖然二十世紀末,生物界就有了類似的說法,但直到二十一世紀初,才最終確認。”
“人類體內,有60萬億個細胞,但是細菌的數量,卻接近2000萬億。它們與人體形成穩定的共生關系,并控制著人類的體質、疾病、壽命、乃至癖好與思維。”
“這…這怎么可能?”陳宇愕然。
“最簡單的例子。比如有些人喜歡吃牛肉,有些喜歡吃海魚,有些喜歡吃甜食。曾經的人類單純認為這是他們自己的想法,卻不知道這些食欲都是由一部分菌群控制。”
赫敏甩動法杖,指著虛擬投影內的菌群,繼續道:“這些菌群在腸道內催生各種化學物質,影響宿主的思維邏輯,讓宿主只吃它們喜歡并適應的東西。比如常吃牛肉的人類吃一次海鮮,很容易造成腸內菌群不適應,在‘折磨’宿主的同時,激發生物酶,讓宿主對海鮮產生厭惡感。”
“喜歡看電影、喜歡玩游戲、喜歡運動、喜歡某個異性……”
“這些所謂的個體行為,大多都是體內各種菌群與化學反應的結果。”
“許多器官移植后發現的性格變化,也被證實,是菌群變化的接過……”
“而這,只是菌群對人體影響的冰山一角。隨著研究的深入,人類漸漸發現,所謂的個體,其實是由細菌、病毒、寄生蟲與少量細胞組成的共生體。”
“這對人類社會的文化,造成了顛覆性革命。單單醫學,在將重心由細胞轉移到微生物后,許多原本屬于絕癥的疾病、病毒、包括癌癥,紛紛攻克。”
“人類的總體壽命,也在各種人工菌群的幫助下,突破了端粒理論極限。知識的累積與使用更加高效,文明才開始了真正的科技大爆炸。”
關掉所有投影,赫敏看著陳宇進行總結。
“而微生菌,就是人類發明的最偉大人工菌群之一。”
“那……”
陳宇目光閃動:“你口中的人類微生物組計劃,是在什么時候結束的?”
“由2007年堅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主導,華夏、日國、不列顛等國參與。原本計劃2025年完成,但因為華夏科學院與魔都交通大學在2021年的突破性進展,將完成時間提前了四年。”
“2021年?也就是今年?”陳宇猛地起身。
“是的。2019年,學術界內部承認人體中菌群的主導地位。2021年計劃正式完成,成果開始慢慢應用與人類社會。2035年,第一款人工菌群研制成功,人類徹底擺脫百分之九十的疾病。”
“也就是說”陳宇瞬間回憶起曾經看到的新聞:“之前在網絡上一些專業人士預言的,以后打一針就能健康的疫苗……”
“正是人工菌群。”赫敏點頭。
“原來如此……”
“原來如此……”
從這幾個時間點,聯想起自己即將要開始的計劃,一股莫名的冷意席卷陳宇全身……
……
(為了劇情需要,科學院和交通大學的成果延后了幾年。)
(晚上繼續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