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就算是為敵,陶小吳其實也不介意。
還是那句話,在朝廷內部的權力斗爭之中,大家都要保持克制。再強的武力,大多數時候也是發揮不出來的!
就是因為陶小吳已經是內定的大軍主帥了,所以陶小吳根本不擔心其他變故,所以對于攻破茂安,也不像是鬼神道的人那么心急。
“朝廷旨意和援兵到底什么時候來啊……”
事實上,原本朝廷的旨意本來應該就在這幾天就要到了。
但是問題在于,茂州這邊戰場上的戰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上次消息傳回咸安,還是主將被刺殺,大軍慘敗。
但是信使和援兵走了一半,卻就得到了新的消息。
淅王太師陶小吳接掌了大軍,在大薊關下大敗茂州軍隊,陣斬茂州牧黃岳,如今拿下了大半茂州。
消息來得淬不及防,信使和援兵只能半途停下,等著朝廷新的旨意。
如此一耽誤,當信使和援兵趕到,已經七八天之后的事情了。
這一次,足足有著兩萬援兵到達。
盡管只是大虞新朝地方所發的郡國兵,而不是羽林禁軍。
但是如此一來,陶小吳手中的軍隊就已經達到了五萬!
不只是如此,朝廷更是派來了一個g供奉“法師團”。
所謂的法師團之中,有著巫師,練氣士,修行武道的高手,總共一百多個。
為首的那位,正是太子虞莊提前對陶小吳提到過的那位儒門大賢泰元公。
這位大賢一身氣息神秘莫測,就連陶小吳一眼看過去,都看不出其個人修為到底如何……
一般按理來說,儒門的力量來自于玉弶神庭的諸神,和儒廟諸神。
在玉弶神庭崩潰覆滅之后,儒門的力量就已經衰弱到了極點,不該有什么太厲害的人物。
然而這位泰元公卻是遠遠超出了陶小吳的預料之外。
這位泰元公對于陶小吳的態度頗為冷淡,隱隱還帶著一絲敵意。
陶小吳本來還不明白,不過接著就接到了河陽先生婁成生的書信,方才知道他對儒門的提議在儒門內部掀起了軒然大波。
任何變革都會有反對派,尤其是陶小吳建議儒門拋棄神道,轉走人道。
這么大的變動,儒門內部自然有著無比巨大的反對勢力。
而那位泰元公就是儒門內部最強大的反對者之一,對于陶小吳當然沒有什么好臉色看了!
這讓陶小吳只能捏鼻子苦笑了!
而這件事情也很快被暫時拋在腦后,因為跟著援兵一起到達的還有朝廷旨意。
陶小吳被正式任命為大軍主帥,并且朝廷賜下了將軍號,以陶小吳為征南將軍!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天子虞宿這次是真正動怒了!
原本這支大軍出師無名,只是打著護送淅王前往封國的名號,并沒有打出征討茂州的旗號。
因此大軍主帥乃是淅王國相王瑚,說起來也不是名正言順的大軍統帥。
但是王瑚和王建被刺殺,這顯然惹怒了那位大虞新朝的天子。
陶小吳被賜下征南將軍的將軍號,這也就意味著,朝廷已經視茂州為敵人,是反賊,是要征討的對象。
也就是暗地里宣布梵門是敵人了!
這些象征意義極濃的對象,明眼人一看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