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些觀眾們來說,如果說這檔紀錄片一開始只是滿足了她們對音樂的好奇心的話,其實現在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極大的豐富了她們的歌單,歌單中添加了不少新歌。
以前總是聽說‘高歌’什么的,她們卻從來沒關注過,看完了第一集的紀錄片后,好像比自己想象中還要好那么一點兒。
那種感覺很難用言語形容,非要用個詞概括的話,就是更‘真實’?
紀錄片的第一集就這樣用不緊不緩的調調展開了,有高歌他們練習的畫面,也有為了舞臺忙前忙后的辛苦和爭吵,這些統統在紀錄片里如實的展現開了。
“我以為高老師到那個年紀就不會吵架了,沒想到直接和徐老師吵起來了。”
“都是為了舞臺,能夠理解。”羅鑫在一旁解釋道。
一旁的好友突然出聲詢問起來,“你說咱們如果老了還會這樣爭吵嗎?”
“應該還會吧,畢竟你和老金那么不對付。”
說著,幾個人便大笑起來。
剛剛他們說的都是玩笑話,羅鑫也并非和樂隊同伴有矛盾,對于他們這群大男孩兒來說,沒有什么矛盾是一頓燒烤解決不了,如果有那就兩頓。
而且這番話的基礎要建立在他們的樂隊能到高歌的那個年紀,畢竟出了校門這一年,玩樂隊對于他們而言也只能算是溫飽。
很少會有人能在現實的打壓下堅持著自己想做的事。
一時間,羅鑫的腦海里轉了許多念頭。
再接下來看,沒想到高歌也將晚飯的地點定在了一家燒烤店,看到幾個老男人擼這串兒、喝著冰啤。
畫面中色澤油亮的各種肉串更是吸引大家的胃口,本來已經吃過晚飯的他們這會兒又覺得餓了。
一時間彈幕里飄過的全是各種感嘆詞。
“臥槽,深夜放毒系列。”
“為什么要我在這會兒看到肉串兒!”
“不行了,打開手機點燒烤外賣。”
“看他們吃的好香啊!”
“有誰知道這家燒烤店的地址嗎?”
不知不覺,第一集播放到了最后,觀眾們有些意猶未盡。
回想一下這集講了什么,好像就只是圍繞著高歌他們幾個人展開,從頭到尾沒有多余的旁白,就只是展現他們的音樂籌備過程,時不時地穿插一段對他們的幕后采訪,解答幾個問題。
你要說有多深刻吧,其實也沒有,這部紀錄片本就不該賦予那么多深刻的意義。
就是這種淡淡的講述風格,吸引到了不少觀眾,大家迫不及待地點開了第二集,第一集的結尾有預告,第二集可是會播放音樂節的現場畫面,大家都等不急想看到舞臺上的高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