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女兒丫丫走了進來,高歌本想叫她的名字,沒想到緊隨其后還跟了幾個年輕人。
“高老師您好!”
高歌有些好奇這幾個年輕人的身份,將女兒拉到身后他這才開口詢問起來,“你們是?”
“高老師,我們是參加今天音樂節副舞臺表演的嘉賓,我們幾個是大學時候組起來的校園樂隊,到現在已經有四年多了。”羅鑫作為團隊的對外聯絡人,見其他人有些不好意思開口,他便接下了高歌的話茬。
聽到羅鑫的回答,高歌心底倒是多了幾分驚喜,開口便反問道,“是嗎?你們是哪個學校的?現在畢業了嗎?”
“北京工業大學。”羅鑫道出了自己的母校,說出這個名字的時候,他的語氣里隱隱有些許的自豪。
聽到這個名字,高歌不由得多問了一句,“藝術設計學院嗎?”
真正熟悉國內樂隊搖滾圈歷史的人都知道,北京工業大學的藝術設計學院的前身是北京市工藝美術學校。
這是一所美術學校,但培養的都是工人,畢業之后分配到工藝廠,給水壺噴“喜”字,往尿盆上花牡丹什么的。從嘉興南湖紅船走出的一位老革命家,還為學校題過字:“心運其靈,手熟其巧,鼓足干勁,利人非小。”
這所學校沒出過畫家,反而成了中國搖滾最早的黃埔軍校,這里出了不少知名的音樂人、樂隊歌手等等。
后來它被并入了北京工業大學,成了里面的藝術設計學院。
至于北工大的學生們為什么愛看樂隊現,其實都是有淵源的。
“不是,我們曾是計算機學院的學生。”羅鑫幾人互相看了眼回答道。
雖然不是出自那個傳說中的北工大藝術設計學院,但北工大校園里蘊藏的樂隊基因還是給予了羅鑫他們很多看不見的東西,就像表演風格之類的。
“那你們現在已經畢業了?”待幾人坐下后,高歌忍不住又追問了一句。
畢竟作為從校園走出來的樂隊和音樂人,高歌清楚的知道,每年的畢業季前后,總有那么一群年輕人面臨著選擇。
他們站在自己人生第一個即將邁向真正獨立的節骨點,即使自己都還沒有想好,也會不停地有人來問:‘工作找好了嗎?你畢業了還會繼續玩樂隊嗎?’
這些誕生于高校的樂隊永遠面臨著一個殘酷的現實,‘畢業即解散,開始朋克上班’的魔咒至今還沒有消退。
“對,我們已經畢業一年多了。”
羅鑫幾個年輕人同高歌聊了兩句后,心底的拘謹也少了很多,心頭那一刻懸著的石頭才算落了下來,因為同他們認真交談的高老師、高前輩似乎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以接近。
“那你們現在是主業是上班還是音樂?”
“音樂,我們主要去酒吧駐唱,另外也會去參加各地的一些音樂節。”
“因為我們都是計算機學院的學生,平日里也從豬八戒網上接一些單子,生活還算能過得去。”
說著,羅鑫看了眼自己的同伴,如果不是音樂這個共同的愛好將他們聚集在一起的話,這輩子他們估計都不會有太多交集,也正是因為音樂,他才能多了這么多同行的好友。
羅鑫他們并沒有在高歌的休息室多待,簡單聊過后,也做足了粉絲應該做的,合影簽名一個都沒落下。
完成所有的心愿后,令羅鑫萬萬沒想到的是,臨走之前高歌還是送給了他們一個大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