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前面,趙桓躬身道:“兒臣有話說。”
趙佶抬了抬手,示意文武起身。
于是,文武大臣都起身。
童貫拱手笑道:“不知定王有何高見,或可益于邊事?”
那笑容假的十分明顯。
與其說是釋放善意,不如說在表達不屑。
武臣多是一般模樣,不屑毫不掩飾,畢竟太子不通軍事乃是常識。
文臣也噸是不以為意,想來不以為太子能說出什么有用的來。
稍微整理了思緒,趙桓看向童貫,道:“但凡用兵,不外乎自保、震懾、劫掠削弱其力、攻城略地、滅國此五種,敢問涇國公,此次出兵西夏,意欲何為?”
“呃……”童貫傻眼了。
他只想著出兵,確實還沒想目標。
其實不怪他。
縱觀宋夏,幾乎連年開仗,很少有和平的時候,以至于開戰已經成了習慣。
西夏人都是覺得能打就動手,很少設立具體目標,基本是打到哪里算哪里。
唯一一次目標明確的,乃是平夏城之戰,當時西夏動員了四十萬大軍準備推了平夏城,結果鎩羽而歸。
然后宋軍報復,往西夏國內打。
宋朝的戰略目標比較明確,就是滅了西夏。
但是百多年下來,心氣被磨沒了,已經沒人把這個當做目標。
所以,很多時候是為了打而打。
到了趙佶上位,童貫蔡京等人為了邀功,一力對西夏用兵。
他們深得寵信,權傾朝野,只要決定發兵,基本不會有阻礙。
看童貫傻眼,趙桓道:“未定目標,如何選擇領兵大將?如何確定行軍路線?如何計算所需兵力糧草?”
童貫深吸一口氣,道:“朝堂決議出兵,樞密院方才調集兵將,依據數目調撥糧草軍械,次后選擇目標出兵。”
“原來卻是本末倒置。”哂笑一聲,趙桓道:“元祐三年,馬帥出兵掃蕩西夏洪州,乃是為了解塞門寨之圍,同時穩定士氣民心。
因目標明確,是故輕兵疾進,轉戰流動不歇,成效顯然。
元符元年,西夏集兵于外,馬帥與苗履統兵至大沙堆等處,破蕩賊眾,斬獲甚多,此乃為自保而主動出擊。”
趙桓撓了撓劉法的癢處。
此時,吃瓜群眾喝酒吹牛逼的時候都喜歡給朝中大將排個名次,基本上,劉法都是毫無疑問的第一。
就是這么牛逼!
一刀一槍殺出來的威名,絕無半點水分。
已經頗有名聲的種師道、種師中等人,在他面前都是小弟弟。
他就是宋朝第一能打的。
如此,趙桓當然想要結交一二。
同時,他也想著試試改變劉法的命運。
本來,此次朝堂出兵決議順利通過,明年三月正式開戰,當時童貫要劉法出兵突襲西夏朔方。
劉法以“西夏尚有余力,孤兵深入必敗”為由規勸,奈何胳膊拗不過大腿,被逼出兵,最終于統安城兵敗身死。
若是攪了這次用兵,或者好好制定計劃,說不得可以挽救劉法的命運。
畢竟,多一個大將,多一分力量,對金國也多一些底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