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人如同一個整體,緩緩向前推進。
有了人遮蔽掩護,后方大軍絡繹不絕地登岸。
此次回京,趙桓帶了八萬大軍回來。
之所以走黃河,乃是因為從沙門島乘船直接進入黃河,速度更快。
畢竟黃河河道更深,水面更加遼闊,比濟水更加適合海船行動。
見馬軍吃了大虧,陳橋驛城門洞開,萬余軍兵開了出來。
王慶手下兄弟不少,為了安穩地做這個節度使,他可是帶了五萬余人過來。
目的很明確,就是阻截趙桓于此。
若是能夠獨立擊殺趙桓,那當然是極好的,若是難以抵敵,只要堅守三日,援軍必至。
王慶軍依次列陣,兩側又有許多馬軍策應。
官軍也不弱,五千人陣型嚴整,已經下船的馬軍快速集結,與王慶軍針鋒相對,身后更有源源不絕的軍隊登陸。
當下里,兩陣旗號招展,分別列成陣勢,各用強弓硬弩,射住陣腳。
一時間,鼉鼓喧天,彩旗迷日。
王慶軍陣里門旗開處,一將驟馬當先而出。
只見他頭頂熟銅盔,身穿團花繡羅袍,烏油對嵌鎧甲,騎一匹卷毛烏騅,赤臉黃須,九尺長短身材,手搦兩個水磨煉鋼撾,左手的重十五斤,右手的重十六斤。
到了近前,這將高叫道:“大將袁朗在此,那個敢上前來納命!”
魏峰投靠東宮時間不短,雖然憑本事做了統制,卻沒什么功勞。
“反國逆賊,何足為道?”暴喝中,魏峰打馬而出,叫道:“東宮大將魏峰在此,叛國逆賊,速速前來受死!”
“無名之輩,何敢猖狂?且吃爺爺一撾!”袁朗叫道。
“閑話休提,逆賊受死!”呼喝中,魏延舞著一把偃月刀,驟馬直搶袁朗。
那袁朗道一聲“來的好”,使著兩個鋼撾來迎。
兩騎相迎,三并互交,兩將就在陣前擺開廝殺。
魏峰有家傳的絕學,醫有先祖遺風,袁朗是綠林中的豪杰,一身本事少有能及,兩人戰在一起,真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不一刻,兩人交手三十余合,難見勝敗。
城頭上,王慶見袁朗戰魏峰不下,驚道:“素聞那趙桓治軍厲害,卻不想其軍中還有如此猛將。
袁朗本事堪稱全軍第一,卻不能拿下一個無名之輩,為之奈何?”
“使相何必漲他人威風?且看末將去殺他幾個!”
說著,一將領著四將徑直下了城墻。
李助無奈,道:“使相莫怪,我這侄兒便是這般性子。”
“軍師無須憂慮,年輕人正要如此爭勝。”王慶毫不在意地說道,繼續觀看下方廝殺。
原來,下了城頭的乃是金劍先生李助的侄兒李襄,其手下有四個統兵偏將,叫馬犟、馬勁、袁朗、滕戣、滕戡,乃是兩對兄弟,都有高強本事在身。
平時里,李襄幾人與袁朗并不和睦,此時見他吃癟,當然想要趁機呈現威風。
下城上馬,到了陣前,李襄叫道:“袁朗,速速退回,看我擒拿這將。”
袁朗如何能聽李襄的安排?
全做充耳不聞,只把雙撾掄的飛起,不斷打向魏峰。
魏峰亦不甘示弱,只把偃月刀舞的滴水不漏,應對了袁朗雙撾的同時,還能抽出機會攻擊。
見兩人任然捉對廝殺不休,李襄暗狠,卻不干涉,只叫道:“房州節度使統兵官李襄在此,速來一個受死的!”
“賊子恁地猖狂,且吃我一戟!”
暴喝中,一將從馬軍陣中狂奔而出,挺戟就來與李襄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