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使笑了笑,顯然比預想中的情況好得多,道:“使君言之有理。”
羅興等人被帶著先在一個低矮的府苑里遞交了大漢國書,然后就被安頓下來,沒見著倭國國王。
見此,眾人心情下沉,與預想中的很不一樣,羅興發現此國官吏比較緘默謹慎,問的話一般都得不到明確的回答,倒是倭國商人向導比較好相處,不過商人了解的東西太少,只能得到一些人皆知道的信息,并沒有他用。
此時曰本國主的名諱叫成明(村上天皇),在百姓中頗有美名,因為“天歷之治”讓國內國泰民安;不過實際掌權者并非國王,而是攝關大臣藤原實賴。
這與漢國的情況倒是相似,也不知這個攝政大臣也沒有李都督那么好說話。
想到這里,羅興也沒有忘記正事,開始用筆記載起來,這是要回去送到都督府的。
在等待召見的幾日里,羅興常與向導和當地人交談,將各種事記錄下來。
他在卷宗里寫道:曰本國國主大權旁落,外戚藤原氏長期把持實權,極類我國……
想了想,隨即又將這頁撕掉,重新書寫:
曰本國國主大權旁落,外戚藤原氏長期把持實權,擁有土地的“本家”、“領家”及公卿貴族居于平安京遙領封地,平安京歌舞升平,地方實際由莊田官和武士控制。
公卿貴族不事軍務,與領地之兵多年未識,且更將以領兵為恥,地方庶務被武士管理,長久之下,本根相離,必生大亂……
就在這時,曰本國的一個官員到行館拜訪,自稱中納言藤原正行,乃藤原家別支,三十來歲,中納言的別稱是“黃門“,原本由來是秦的官職,宮門之扉為黃色,此官于門內侍立所致。
藤原正行看著羅興,頓了好一會兒,鞠躬用口音生澀但流暢的漢語道:“我國官吏若有款待不周之處,還清貴使多多海涵。”
羅興一聽,這不是朝堂上官吏所言的洛陽正音嗎?立馬直起身子,回了一禮:“很好很好,我們居住的地方雖然睡在地上,但很干凈;米飯和魚干也做得很不錯。請坐!”
幾個人便面對面地在屋子里跪坐下來。
“那么……”藤原正行沉吟片刻道,“二位貴使此番到我國,便是大漢國與我日本國通商一事?”
“正是如此!”羅興拿出了文書,交與他。
“通商一事,需要天皇陛下與攝關細細商榷,不過,貴使這文書,卻有了差錯!”藤原正行直起身子,嚴肅地說道:
“我國乃日出之國,故名日本,天皇萬世一系,‘日本國王’一說有誤,應是日本天皇才對。”
此言一出,羅興等人瞬間臉色嚴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