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正月初五,陳橋兵變以及黃袍加身的事情終于傳到了揚州。
節度使府邸,李重進緊緊握著手中所謂的圣旨,面色發青,咬牙切齒:
“趙黑子竟然讓某移鎮青州,命韓令坤為淮南節度,背主之人,安敢如此放肆?”
底下的幕僚們一片嘩然,這個時候,他們才知曉,建立不到十年的大周,又沒了,五代更替,快速如斯。
“使君萬不可答應!”底下有幕僚起身,高聲說道:
“自來淮南,已歷半載,不可輕棄,再說,趙匡胤狼子野心,背主之徒,篡奪皇位,如果使君答應,下一次圣旨,就不是遷移藩鎮,而是……”
話雖然沒有說全,但在坐的都是聰明人,自然了解,臉色齊變。
有人的人臉色紅漲,義憤填膺;有的人不動聲色,心里思量著如何保命。
居高臨下,李重進看的一清二楚,心里也是明白,中央十萬禁軍,南征北戰,所向披靡,區區淮南數萬地方軍,又如何抵抗。
但,作為大周皇親,兩代帝王恩德,就算自己不抵抗,最后也免不了一番身死家滅的下場,不得不反。
“移鎮青州,等于找死,我李重進是這樣無腦之人?”李重進沉聲說道:
“太祖歷盡艱辛,方創大周,先帝南征北戰,才有如此形式,趁主上年幼,竟敢篡奪,我等忠君之士,豈能饒了他?”
“諸位都是大周的忠臣,想必如我一般,痛恨如斯吧!”李重進認真地看了一眼這群自己召集而來的幕僚以及高級將領們,冷聲說道。
“當然,當然——”眾人異口同聲地說道。
“上黨的李使君盤踞地方多年,實力雄厚,若是與他聯系,南北呼應,想必定能復我大周!”
李重進定眼一瞧,是自己的心腹翟守殉,連連點頭:
“甚好!如此,汝就北上,與李太傅(李筠當時是檢校太傅昭義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鎮守邊疆,監督北漢)聯系!”
隨后,李重進命人端出一張痛斥趙匡胤的文章,將他的祖宗十八代都罵了個盡,又令諸人簽署大名,按上指印。
他這才松口氣。
然后,他又開始進行布置將淮南那些異心份子一一鏟除,將淮南七州,真正的掌握在自己手里。
一番布置后,他這才緩了口氣,接見這位南漢的商人。
“使君應該得到了消息,我們第二批貨物,已經在路上了過不了幾日,就會到達。”
陳楊再次接見了這位節度使,態度依舊不卑不亢。
“淮南雖大,養兵三萬,猶有余力,唯獨糧草一事,甚為短缺!”
李重進毫不客氣地說道。
“此時正乃青黃不接之時,糧草實在缺乏!”
“不知使君需要多少?”對于淮南的境況,陳楊還是了解的,這里剛被占領沒幾年,耕田還未恢復,百姓流失,加上淮河時不時地鬧騰一下,勉強自給已然是不錯了。
如果要進行大戰,光是糧草,就能餓死不少人。
索性這淮南之地,也能食稻谷,若是小麥,還真就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