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原武夫奪位相比,李嘉的這場禪讓典禮顯得格外的隆重,而且步驟合乎禮節,有理有據。
畢竟南漢以文治國已經數十年了,儒家最講究的,就是禮節,明尊卑,而趙匡胤那斯直接披著黃袍上位,何其草率?
公元960年,南漢大寶三年,二月二日。
這一天,天公作美,是一個令人愉悅的大晴天,城里城外的百姓們,早就得到了通知,一大早就來到了城外,見到了被禁軍重重包圍的受禪臺。
數千大軍齊整整地站立著,目不斜視,穿著特發的桂布,這種特別御寒布料,在李嘉的關懷下,歷經兩年的發展,終于大成,第一批享受的人,就是禁軍。
參加禪讓典禮的人數眾多,有數萬人之眾,除了南漢的公卿、武將等滿朝文武外,還有武平軍(湖南)、清源軍(閩),大理國,吳越國的使臣,以及南漢蠻寮各洞的洞主,場面極其熱烈。
李嘉早早的就站立在受禪臺上,穿著里三層,外三層的袞冕,但依舊被風吹的涼颼颼的。
所謂的袞冕,其實就是書本上經常看到的秦始皇模樣。
頭上戴著的,叫做冕,冕上垂的一串串的珠子,是用白玉珠串做成,共有十二旒,寬八寸,長一尺六寸,重量可達十斤以上。
垂在耳旁的,是用黃綿所制的小球,懸于冠冕之上,以示不欲妄聽是非,導以玉簪。
外面披著黑衣,里面是淺紅色的裳,繡了十二章紋,上衣有八章:日、月、星、龍、山、華蟲、火、宗彝;裙子上繡有四種章紋:藻、粉米、黼(fǔ)、黻(fú);衣服的袖口、衣領都繡以升龍的章紋。
其中日、月、星分別繪制在衣服的左、右肩和后衣領下,寓意天子肩挑日月、背負七星。
這一套袞冕服從商周一直傳到了明朝,然后到了清初剃發易服后,就消失不見了。
穿著這樣厚厚的一層層衣服,身上滿是珠寶,也難怪那些帝王需要人攙扶了,的確是非常重,且繁瑣,上一個廁所,得麻煩大半個時辰。
同樣與他一般的,還有臉色蒼白,久不現世的劉鋹,他穿的衣服,與李嘉一模一樣,兩人同站立在高臺上,不過,一高一低。
高者,劉鋹也,面色蒼白,微微顫抖。
低者,李嘉也,神情自若,面帶紅光。
臺下,站立著文武百官,隨著吉時已到,銅鐘被敲響,禮樂齊奏,文武百官以及李嘉瞬間跪下,而劉鋹手中拿著一張詔書。
高站在臺上,打開圣旨,劉鋹深吸了口氣,享受著這難得的跪拜,這才朗聲讀道:
“朕在位三載,遭天下蕩覆,幸賴祖宗之靈,危而復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數既終,行運復乎李氏。是以前王既樹神武之績,今王又光曜明德以應其期,是歷數昭明,信可知矣。
夫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故唐堯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無窮。
唐德未衰,其命昭昭。
朕羨而慕焉,今其追踵堯典,天命在唐,故禪位于薛王,以復天命。”
慢悠悠地讀完,李嘉昂首挺胸,闊步向前,將詔書接下,定神,面對著文武百官。
而劉鋹就被迫演練多次,早就下了臺,跪拜在文武百官前面,撅著屁股,伏在地上,不再言語,顫顫的,等候最終命運的到來。
“臣等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眾大臣再次跪拜山呼,隨即又傳染至兩旁的士兵、百姓。
一瞬間,所有人都跪下,隨之山呼,聲音悠長而不斷,時人以為神跡。
“朕,受命于天,繼承大統——”
李嘉看著跪拜的眾人,心中洶涌澎湃,享受著這萬人臣服的快感,入目的,滿滿都是人頭,無論是人杰還是匹夫,都在向自己臣服。
這種感覺無以倫比,難以形容,震撼,驚喜,他深深地吸了口氣,用盡全身力氣,大聲道:
“即日起,復國嶺南,國號為唐——”